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翰墨绘时酬家国,丹青寄韵诉衷情

jason2021-11-12 06:24:3373019

伟大的艺术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古人云:“诗言志”,“文以载道”。这些“志”与“德”首先是“公之志”与“义”,而个人的“私之志”与“私之德”则应统一在“公之志”与“义”的深刻社会意义上,并与之融合,形成“文章写得与时俱进,歌诗写得为物”的家国情怀。也就是说,艺术家要有担当,有责任,始终把家和国家放在心中,他们的艺术创作要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食粮,要为时代抒写抱负,为社会育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已故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李小可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用书法书写家国情怀,用丹青记录时代旋律的杰出文艺工作者。

2016年,李小可在西藏旅行。

李小可先生的家庭背景深厚。他自幼随父亲的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系统学习中国画山水,延续了李山水“写生”的精髓。多年来,他走遍了全国。他用灵动的笔墨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了多民族的团结统一,创作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回顾过去,王先生一再强调:“北京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我的家;西藏是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的第二故乡。黄山是我探索山水画表现的重要契机和内容。”北京、西藏、黄山是他艺术创作的主线。

2014年,李小可先生在黄山写生。

北京,中国的古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不是李小可先生的出生地,但他在“两岁的鲍晓”时就去了北京,在那里他童年努力工作,为年轻人努力工作。因此,北京不仅是他磨砺自我提升绘画技巧的家,也是他成年成名成家后的生活和精神文化之家。所有红墙黄瓦的古建筑,刘隐无处不在的什刹海,世界各地都能听到的钟鼓楼,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呈现。正如王先生所说:“如今,许多我们非常熟悉的、与历史、文化、经历和情感紧密相连的家居环境,在你有时间回望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宫墙下的柳树、皇城外的红墙,以及鳞次栉比的老槐树时,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些都影响了人们的感情,成为他们的情感依靠和精神寄托。作为生活在这个变革时代的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忘记昨天。我们必须面对未来,创造明天。”

李小可:《宫墙》

因此,在李小可先生的艺术生涯中,“墨家”一直是他的关注和表达的母题,先生期望用心灵的墨语记录下对他日渐消逝的家的强烈印象和记忆。题写“墨家”、“北京雪”或“北京雪”的作品,在王先生的笔墨世界里反复出现,如《水墨家园》、《夏》、《雪》、《宫雪》等。这些以北京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深刻面对生活和时代,以错综复杂的线条勾勒出古树、高墙和青砖灰瓦,以巧妙的笔触,用多变的墨痕展现出宫墙和庭院丰富的历史肌理,以恰到好处的留白展现冬雪精神。它们既融合了李氏家族重墨积淀的传统,又突出了先生善用对比法线性水墨的艺术特色,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李小可:《水墨家园》

李小可:《雪》

水墨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神高地。它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和文化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延续和连接。李小可先生因运气好而认识了水墨,因命运而选择了水墨,他熟悉了水墨在他的水墨生涯中的深刻含义。1978年,王先生陪同父亲李可染到黄山写生,有幸见到了日本著名画家东山开一。此后,他多次到黄山写生。在多年的读书写生实践中,王先生发现黄山与水墨有着天然的本质契合,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和“无黄山,无水墨”。他常说黄山是中国山水画的圣地,所以他热爱黄山,说黄山与他有很深的缘分,是他自己的老朋友,是他回归水墨画的地方,画好黄山是他的责任。2007年,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成立黄山书画院,邀请王先生担任书画院院长。这进一步延伸了他一生对黄山的热爱,同时也让王先生肩负起了画好黄山、为黄山做贡献的责任。

他对皖南黄山及其周边村落的写生,强调程式化语言的研究,将时代的新思想与李独树一帜的笔墨相融合,师法自然,用艺术家尊重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的丰富情感潜心笔墨,使黄山烟波浩渺、变幻莫测、美丽险峻,皖南村落的郁郁葱葱、润泽、层次感、变幻莫测的壮美景色,尽在笔端展现,创造了010。除了北京系列所表达的人文情怀和藏族系列所表达的精神赞美之外,它还在黄山和皖南打造了一条自然清新的乡村艺术之路。黄山皖南成为李小可先生探索山水画表现的重要契机和内容,也成为他的艺术家园。

李小可:《黄山墨韵》

李小可:《水墨造化》

李小可:《云山》

艺术无止境,大爱无边。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情,李小可先生多次在西藏西部流浪。经过黄河源头、长江源头、柴达木、阿里、珠穆朗玛峰、那曲、玛曲、碌曲、下河,常先生说:“我有机会接近西藏的藏民。藏地纯净辽阔,苍劲辽阔;藏族人真正的热情、坚韧、淳朴,让他们自己都震惊了——这是一个让人做梦的神秘情境。我试着靠近,但它总是在远方,总是包含着变化、失落和永恒……”如果说“三山五山”中的古都北京和黄山是李小可先生身边的水墨馆,那么西藏就是他远方永恒的精神家园。

李小可:《天都迎客》

藏地是李先生永恒的艺术生命情结。自从1988年第一次去西藏写生以来,他已经在西藏呆了30多次。他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玛尼堆和经幡前,用脚丈量雪域高原的山川,用书法定格广袤藏地的辽阔和遥远。王先生孜孜不倦地用相机和画笔记录着当地具有珍贵文化价值的风土人情,几乎毕生致力于推动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2003

,他开始创作《藏迹》系列版画。这组以独特视觉的人文关怀与艺术笔触来呈现的探索之作一经展出,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2014年起,李先生致力于赞助和策划“雪域彩练”“大美西藏”“蓝天净土”“藏缘”等主题的当代西藏画派艺术展,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文化艺术的发展。在他的水墨世界中,《苍茫》《山口》《雪域山魂》《天边》等作品极具视觉震撼地呈现了藏地的雄壮山势,《佛》《祈天》《寺》《纳木措的风》等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藏地的文化特征,《行》《阳光》《喜悦》等作品真诚地展现了藏人淳朴的生活和乐观的精神。数年里,李先生用藏地水墨作品默默传达着生命的温情、可贵的敬畏和精神的超越,他的作品也因之闪耀着雪山般圣洁的人文光芒。

李小可:《山魂》年

李小可:《春月》年

李小可:《寺院的风》46x52cm2018年

李小可:《山魂》105x102cm2017年

李小可:《梅里山魂》96x180cm2013年

晚年,李小可先生将目光投向了贵州省苗乡侗寨的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支持黔地山区的脱贫攻坚。他曾多次深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开展写生绘画与文化扶贫工作,不仅留下了大量描绘民族自然风光和人文生态的艺术精品,还曾将创作作品《山魂》捐赠慈善事业,作品拍卖所得善款变成十辆救护车,送到边远山区,使更多人的生命得到救治。当他了解到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攻坚出列的深度贫困县,当即牵头筹资为该县沙子街道岩门村建设文化站图书室,润物无声地为当地山乡百姓和留守儿童们输送大批包括艺术启蒙、文化传承在内的丰厚的精神食粮(此项是先生未完之事,现正在进行中)。

2020年,苗岭画院在黔东南成立,李小可先生出任名誉院长。他发来祝贺视频,并亲笔题写了“苗岭画院”匾额。2020年10月15日,苗岭画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艺术文化介入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振兴研讨会》,先生欣然出席,会上做了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发言,他铿锵有力地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物质需求上可能是相对落后和贫困的,但是在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来说,并非是贫困的。”而今,恩师言犹在耳,墨仍盈目,音容笑貌却已无法可见,念之唏嘘,痛惜断肠!

李小可:《贵州写生—黔东南黄岗侗寨》55x100.5cm2016年

李小可:《贵州写生—朗德苗寨》55x100.5cm2016年

何止是北京,何止是黄山,何止是藏地,何止是铜仁,何止是黔东南!祖国的大好河山,皆为李小可先生情牵心系的美好家园!在他的水墨艺术世界里,他所描绘过的风土,不是“别处”,也非“他乡”,无论快速发展的都市,还是脱贫攻坚的乡村,处处都是有着像父老乡亲们一样熟稔的故土家园!

有国才有家,国是最大的家。李小可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人间冷暖,脚踏奋进步伐,笔蘸恋乡之情,他把目光投向乡土,把激情托给艺术,精读大自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本书,虔心为祖国山河立传,为人民生活绘美,着力展现华夏千里江山,真实描绘时代繁荣景象。他的一生简单而丰富,平凡而崇高。他的漫漫艺术人生路,不管是远赴山区,还是居留北京,笔下的水墨世界,永远都呈现出“远看是前行,近看是归乡”的温暖敦实的人文特质,无不饱含着质朴而深厚的家国情怀!近二十年来,小可先生更是积极参与公共美术事业的推广普及,坚持并弘扬中国山水画教育,培养了大批立足传统勇探新路的中青年画家,是他高山仰止的家国情怀的又一真切体现!

家园之恋,淋漓笔尖;斯人已去,嘉德永存。以此短文深切怀念李小可先生,因为先生和我们都“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系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画家、苗岭画院院长,作品图片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提供)

相关阅读

  • 丹青塑造精神图谱
  • 丹青敷彩歌盛世 周至县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摄影展
  • 翰墨绘时酬家国,丹青寄韵诉衷情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zj/29507.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19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