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这个玩泥巴的客家人 用泥巴唤醒客家乡愁

jason2021-10-14 18:37:3350929

看刘元生泥塑系列陶艺作品,犹如领略客家风情,品读导师家风。

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是广东三大鲜明的地域文化。据刘元生介绍,客家人生活在山区,与“乡土气息”联系最紧密。用泥土表达客家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在刘元生位于梅城江南的家中,一个竹凳、一张方桌、一桶泥土和几把雕刻刀是他的“装备”。角落的铁架上,几组成型的泥塑摆放整齐,一组作品是一个故事,如《有钱修功德,没钱捡开竻》 《读书肯用功,茅屋里面出相公》 《当年一盆薯,今报一盆金》等。从动作到眼神,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就连老人下巴上的胡须都非常逼真。刘元生说,这些作品大多是他真实生活的再现,或者来自他童年的回忆和长辈的口述。比如《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年,叼烟斗的老人有父亲的影子,《讲古》年,老婆婆抱着孩子往南看,这就是他听到的故事。

创作泥塑,除了深刻的生活体验,还要有良好的创作习惯。他经常随身携带纸笔,当他的创作灵感突然“造访”到任何地方时,他都会立即记录下来。当正式创作泥塑时,刘元生首先会构思纸上的人物。记者注意到,挂在墙上的一叠草稿纸包括彩票纸、卷烟纸、信纸、报纸甚至收银纸,上面的粗细线条都是刘元生灵感产生的记录。

优秀作品受欢迎。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生产出精品。此前,刘元生和妻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开了一家杂货店,但刘元生经常“不务正业”,他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泥塑创作上。幸运的是,他的妻子张颖大力支持他,他决心用手艺创造一个世界。打泥、手工捏塑、局部修整、组装、入窑烧制,刘元生深思熟虑,认真对待。只要他不满意,他就再砸一次,绝不将就。"他经常坐几个小时,冬天他的手经常冻裂。"妻子张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刘元生认为,尽管创作过程消耗体力,消耗耐心,“但没有卓越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有志者事竟成。刘元生的泥塑作品走出工作室,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2007年冬,刘元生39件反映客家风土人情的泥塑首次在新建的客家博物馆展出。这些作品线条粗犷,风格朴实,人物形象生动,乡土气息浓厚,很容易唤起人们深深的乡愁。在时间,为期5个月的展览中,人们每天都像云一样观看,这一时引起了轰动。

12年后的2019年6月,升级后的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刘元生再次受邀举办“客家记忆与乡土情怀”陶艺作品展,展出了他自2007年以来创作的69件客家风情泥塑。展览期间,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参观,很多家长把他的作品作为客家传统教育的教材,带着孩子观看。

据刘元生介绍,当时五华龙村中学的一位老师来看展览,和他交流时,说很喜欢他的带有客家风情的泥塑。到现在,他还收藏着12年前来过这里的刘元生的39件泥塑照片,打开手机图书馆,一件件翻给他看。这一举动让刘元生非常感动:“观众的肯定和喜爱是他创作的最大动力。别出心裁的创作能给观者精神上的愉悦和文化上的自信,这是一切文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现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文学艺术之乡协会副主席。连续三届获得“广东民间工艺美术展”金奖,获得广东文艺界最高奖“广东鲁迅文艺奖”等多项大奖,被评为“新世纪广东之星”“广东基层宣传文化人才”,成为客家泥塑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十年来,刘元生的作品应邀在梅州、广州、港澳、深圳、河南、江西、印尼等地举办展览,均引起海内外客家人的广泛共鸣。目前,他的许多作品被政府、银行、企业以及国内外许多博物馆和个人收藏。

敢于创新,拓展艺术空间。

艺术在于创新。

近年来,雕塑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在深耕客家风情的同时,刘元生大胆拓展艺术空间,先后创作了多件青铜雕塑、浮雕等作品:在平远县河头镇耕读公园,一座大型青铜雕塑《脊梁》巍然屹立;在梅江区白水山公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德信园”内,9件反映诚实、诚信、孝道、礼义、仁爱等传统美德的大型陶塑浮雕作品直接深入人心。在五华革命烈士纪念园,一幅100多平方米的大浮雕,纹理粗犷,造型浑厚,充满了英雄气概。梅江区西阳镇北联村,大型铜雕《送子过学堂》、《渡口之战》故事性、观赏性极佳,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理想教材.

相关阅读

  • 客家人的世界影响力,你想象不到
  • 客家人到底是现在的哪里人?
  • 这个玩泥巴的客家人 用泥巴唤醒客家乡愁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zj/21920.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29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