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江泽民亲自删稿的“皇甫平”事件始末]

jason2021-08-18 06:50:3011059

很多评论者把“皇甫平”解读为《黄浦江评论》的谐音,不差,但不仅仅是这个意思。从更深的意义上说,“黄”字是根据我家乡闽南方言的发音与“丰”字谐音。这个“福”读的是“辅”而不是“浦”。我选了这一个,就是拿它当助手。“皇甫平”这个笔名的深层含义是奉民之命,辅佐邓小平。“皇甫”是中国的复姓,人看起来比较自然。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培养了我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率先阐述了邓小平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最新思想。

背景并不复杂

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召开,集中讨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问题。根据邓小平在七中全会前夕的讲话精神,江泽民总书记在开幕式上重申,深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即使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做的”。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我都会在《新世说》栏目《贺新春》做一个小演讲。在武庚的最后,传来了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的讲话精神。这时,我觉得只写一篇小的演讲稿不足以宣传邓小平的最新指示。于是,在除夕夜,我找到了审查部的和玲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史志宏一起讨论,决定写几篇文章联系上海的改革实践,宣传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开头是元旦发布的《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第一篇文章没有引起读者的太多注意。不过,文章里还是有骨头的。文章提到“1991年是改革之年”,是针对“1991年是质量之年”的说法。还有“如何解忧,只有改革”八个字,直接引自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同志视察上海时传达贯彻七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讲话。

文章《黄富平》引发的争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众所周知,前几年东欧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国有人认为东欧的事件是“改革引起的”,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每一项改革开放措施都要“问是姓社还是姓都”。

用“社会姓、资本姓”提问,需要重新评价过去十年的改革开放。当然,他们必须问,而且他们一直在问。这很好。关键的一点是,他们“问社会姓、问资本姓”的核心,是彻底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市场化改革开放事业。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何去何从”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四大之前,反对和平演变的呼声很高。中央党校举办了第三次党建研讨会,名为“反和平演变班”,是背着当时的党校校长跑的,不允许上海领导参加。他们提议成立反对和平演变领导小组,并发表反对和平演变的讨论纪要。所有这些都遭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拒绝和抵制。当时他们讨论谁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这就是当时中国严峻的政治形势。

舆论的隐喻也随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者”而产生。

在时间,经济特区被指责为“和平演变的温床”,股份制改革试点被指责为私有化隐形,企业承包被指责为瓦解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被指责为甘当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总之,那一年,这样的话在一些报纸上屡见不鲜。

从一月

邓小平的话很重。我觉得邓小平的讲话很有针对性,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深化改革开放新风潮的一次有意识的尝试。

黄福平的第二篇文章《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于3月2日发表。本文的点睛之笔是,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新理念在于发展市场经济。文章传达了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精神:“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并批评“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幽灵一定藏在市场调节的背后”。

3月22日,第三篇《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发表。这三篇文章见诸报端后,点燃了一场风暴的“导火索”。一些人的攻击开始升级。他们歪曲了文章的初衷,然后上网问“改革开放能不能不问姓‘社’和姓‘资’呢?”语句也很犀利。

第四篇《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强调,改革开放需要一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者,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勇于进取的干部要破格提拔。

在酝酿的时候,我们本来计划写五篇,第五篇计划讨论第三篇提出的所谓“社会姓和资本姓”。后来因为港澳工委打电话催我尽快在香港《大公报》接新工作,忙着交接工作,办理赴港手续,就把这篇文章的写作放在了一边。甚至是“伟大的批评”

黄福平的文章发表后,在党内外和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很多省、市、自治区驻沪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都接到当地领导的电话,要求收集“所有文章”,有的甚至派专人到上海了解“出版背景”。这篇文章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说它是“改革开放的新鲜春风”。

但除了当年4月新华社杂志《半月谈》发表的评论公开表示支持外,其他媒体大多保持沉默。有一些攻击、批评甚至谩骂。当我们写文章时,有一件事

冒风险的思想准备的,但我绝对没有预料到,几篇文章会招致如此火力凶猛的“大批判”,拿大帽子吓人到如此程度。

1991年4月,我们刚发完四篇“皇甫平”文章,北京一家不知名的小刊物就第一个发起无限上纲的“大批判”,指责“皇甫平”文章“必然会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断送社会主义事业”。接着,又有几家刊物起来呼应,批判的调门越来越高,什么“改革不问姓社姓资是‘精英’们为了暗渡陈仓而施放的烟幕弹”云云。到了8月份,北京一家知名大报和权威杂志也加入了进来,上纲也上得更高了,而且提出批判“庸俗生产力观念”、“经济实用主义”,等等。

这还只是“投石问路”,不久,才真的找上门来了。1991年9月中旬,北京有位大报社长突然跑到上海解放日报社,要找我谈话。事先,我接到该报驻上海记者站记者的电话,我摸不透这位社长为什么要来找我谈,于是向上海市委主管领导汇报了此事。

相关阅读

  •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 盘点:皇甫平事件从“皇甫平”到“任仲平”党报著名作者
  • [江泽民亲自删稿的“皇甫平”事件始末]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world/5557.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9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