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定格走向新生的历史时刻(品味红色经典(29))

jason2021-11-10 06:28:3779112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的铿锵步伐,城市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以显示其高昂的士气,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同时出现了一批以解放军入城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艺术家继续以不同的视角、多种形式诠释这一主题,其中以北京、南京、上海庆祝解放的描绘最具代表性。

采用不同的绘画方法。

1949年1月31日,元旦第三天,北平和平解放,古都重生。2月3日,正月初六,解放军隆重举行进京仪式。以北平和平解放为主题,前后有三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堪称经典之作:一、董1949年创作的水粉画《北平入城式》;二是虞照1957年创作的油画《古城之春》;三是叶1959年创作的工笔画《北平解放》。

三位创作者所代表的事件相同,对象的时空关系也相同。但是,不同的绘画方法和设置是不同的。比如董设定的情景是交织构图的“欢迎”——,表现的是群众打着秧歌、腰鼓向部队打招呼,部队在中间飘来飘去的场景;虞照的设定是《李湛》——展现坦克进城的场景,用略带透视的水平线描绘路边市民献花的情节,减少关系。叶的设定是“喜庆”的三三三五四红旗飘扬,各种人物的手势成为最突出的肢体语言,一切都沉浸在欢乐和喜悦的海洋中。

这三种不同的情境设置,都与作者的观察视角和自身经历有关。虞照在《东北画报》从事革命艺术工作。这一经历使他对入城的感受与董、叶不同,他的叙事主体是解放军。董和叶都在国立北平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任教,都参加了北平解放的庆祝活动。同时,两人都是北平的居民,所以他们的叙事主体自然以欢迎解放的北平市民为中心。

相对来说,董的作品更多的是活的。在他的笔下,上午10: 00入城之初升上天空的四颗信号弹像烟花一样绽放。董对当时的心情描述得比较多。他的平画块装饰画方法具有民间艺术风格的特点,语言的象征性因素突出,这与他前几年在敦煌的艺术经历和绘画民族化的思想有关。

叶的作品给人一种从容与大度的感觉,画面空间被进一步打开。从天坛祈年殿到长安街牌楼,人群异常密集,却被画师安排得井然有序。秧歌队、大学生迎宾队、市民争先恐后与解放军握手等。每一个人物都生动有趣,体现了叶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造型能力。散布在人群中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古都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稀有性。

突出不同的表演主题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革命红旗在原“总统府”上空飘扬,从而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1957年,杨健侯创作了油画《解放南京》。屏幕上,南京的“总统府”烟雾弥漫,解放军坦克迎面驶来,周围是欢迎的人群。绘画主题为“握手”:一位市民代表正在与解放军的一位首长握手,周围的人争先恐后地与站在炮塔上的士兵握手。“握手”是中国传统礼仪,最初的意思是“友谊”,“手里没有武器”,也是“和谐”或“和谐”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祝贺”、“感谢”和“相互鼓励”。这些情节都是画家设计的,合情合理。在这里,市民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

1977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邀请陈逸飞、魏景山合作完成油画《占领总统府》,其绘画主题为“占领”,突出了解放军战士冲进“总统府”、爬上门楼、升起红旗的历史时刻。这部展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以高视点、宽视野聚焦红旗升起的瞬间,气势恢宏,渲染出革命胜利的喜悦氛围。艺术家的造型能力很强,每个人物的视角都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都相当细腻。因此,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每一个动作都有相应的情节支撑,可以展开叙述,唤起想象,将观众带入作品。创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撕破的敌旗掉落在“总统府”门楼边缘,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垮台。站在门楼顶端的士兵们,就像一座纪念性的群体雕塑,被定格在了这个历史时刻。

“总统府”门口“扯旗”“升旗”的表演,让画面很有仪式感。这一集最早出现在新华社记者邹建东拍摄的照片中。在陈逸飞和魏景山的作品中,这一历史画面被艺术地再现,人物的动作被重组,情节被改变。为了完成创作,两位画家深入部队,走访老兵,实地考察南京“总统府”,制作小雕塑.并试图以写实的方式还原历史场景,同时开拓想象,实现艺术升华。最终,作品以俯视的视角再现了壮丽的历史场景,让观者感觉自己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

再现不同的历史时刻

1949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获得解放。今天早上,当上海市民打开家门时,他们惊讶地发现雨后湿漉漉的街道上整齐地站满了穿着衣服的解放军战士。严守军纪,不进家门,是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1979年,上海油画雕塑工作室(现上海油画雕塑院)副主任冯晓和妻子宋仁用画笔艺术地再现了这一“会见仪式”,共同创作了油画《拂晓》。图为陈毅同志在黎明前巡视上海街头,展示了部队严格执行纪律的情况,以及人民军队官兵的新型关系。这一切都可以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中读出。在这里,创作视角发生了变化,不是描绘解放军的胜利,而是展现解放军入城后与城市的关系。冯晓、宋人用写实的绘画语言提炼情节,塑造典型人物,突出

“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情感描绘。

盛大的上海入城式于1949年7月6日举行,走在队伍前面的有坦克部队、炮兵部队、骑兵团等等。在欢庆队伍中,新安旅行团的腰鼓队表演尤为精彩,鲜红的绸带伴随鼓槌上下飞舞,激昂的腰鼓声响彻城市上空。这种陕北农村最常见的欢庆形式,将胜利的喜悦传递到南方各大城市。但在绘画上,以“欢庆锣鼓”作为主导性情节来表现入城式的作品并不多,目前可见的有1949年黄志坚创作的、表现广州入城式的中国画《腰鼓》等。

1956年,蔡振华和陈烟桥合作完成套色木刻版画《解放上海》。作品表现了接受检阅的坦克、车载大炮队伍经过上海市区时,人民群众夹道欢迎的情景。街道两旁红旗招展,男女老少欢欣鼓舞,现场气氛热烈欢腾。创作者以市民向战士们献花作为主要情节,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此外,陈树东油画《入城式》也是一件表现庆祝解放的优秀作品。创作者在画作标题中没有点明具体城市名称,并在创作中采取了朦胧、模糊、印象式的处理手法,表现出入城式的宏大场面和热烈氛围。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绘画性——突出颜料材质与图像的斑驳,以浑厚而苍茫的视觉感受回应那段历史。

品味这些红色美术经典,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艺术表现的独特魅力,了解主题创作的多向性与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更让我们在具体的情景中聆听历史的声音,汲取精神的力量。

  (作者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2021年06月20日08版)

相关阅读

  • 史上被冤死的三大名将,韩信的冤屈只能排第二,第一名才叫真的冤
  • 定格的意思
  • 定格走向新生的历史时刻(品味红色经典(29))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world/28988.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1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