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单身社会 (上)

jason2021-10-25 04:24:075941

我和父亲走到犹太教堂,那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保留地。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满意,甚至有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但我总是看到一个人和他唯一的儿子站在角落里。这个男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男人,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多年了。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儿子,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男人是单身。每次见到他们,都想知道他们的感受,想知道如何过夜。他们似乎从来都不快乐,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

现在20年过去了,当我去看望父母,回到童年祈祷的位置时,我仍然会看到我的父亲和儿子。父亲现在弓着背,仍然和儿子住在一起。两个人都是单身,性格孤僻,从不主动接近别人。

长大后,我搬到纽约攻读博士学位,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这里单身的人很多,就像电视剧《大胆而美丽》(

)剧中的人物。纽约节奏快,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得难以想象。每个人都忙着一件事,然后做下一件事。婚外情后,他们被投入下一个人的怀抱。每个人都在享受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所以他们不需要为了融入社会而结婚。事实上,在曼哈顿很少见到有家人的人。如果你听到有人说:“嘿,朋友们,我要结婚了!”大家都知道他的意思是“我已经玩够了,再见”。

现在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太天真了,分不清过去的婚姻和单身世界。小时候,邻居感情很深。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些人经历了婚姻的改变,就像我的两个兄弟离婚了,有些人在不幸而痛苦的婚姻中继续受苦。仔细想想,我认为后者的情况更糟。我经常想起那个老人和他未婚的儿子。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应该同情他们吗?我是否深受根深蒂固的婚姻家庭观念的影响?

我经常会想到纽约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出门,迅速开始一段感情,并且想马上摆脱它,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窒息,所以他们必须迅速呼吸自由的空气。我自己还没结婚。和那部剧里的人相比,我既不大胆也不漂亮。我们每天都在不知所措地奔跑,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像隧道里的老鼠,流离失所,担惊受怕。

显然,一直单身是我们最难接受的事情。我们可以认同多种性别,欢迎不同的种族群体,接受不同的政治立场。但在社会上,单身人士,尤其是老年单身人士,还是有“尽快找人,不然会被人指指点点”的想法。例如,一项研究发现了1000名大学生,并要求他们列出已婚和单身人士的特征。结果显示,已婚人士被认为成熟、快乐、幸福、善良、诚实、有爱心和温暖。相反,单身的人会感到不成熟、没有安全感、以自我为中心、不快乐、孤独甚至丑陋。

这些刻板印象不仅伤害了单身人士,也伤害了已婚夫妇。单身的人,不管是离异、丧偶还是从未结过婚,显然都会受到严重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已婚的人更幸福。这样的刻板印象往往会迫使人们尽快结婚,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没有准备好与对方共度一生,他们可能仍然怀疑对方是否正确。已婚的人结婚时可能会发现决定错了或者太草率,所以只能选择离婚。那么,70%到80%的离婚人士会再婚,他们更有可能再次离婚。

这本书研究了现代人单身现象的很多方面,分析了接受甚至享受单身的案例。社会上对单身人士的负面印象已经深入人心,单身人士经常会责怪自己没有结婚。在为这本书采访的过程中,我不时听到人们说:“我不知道我怎么了。”后面我会详细解释,是内化负面刻板印象,还是忽略这些观点,才是决定一个单身者是否幸福的关键。

有些婚姻草率,不尽如人意。双方不是迫于舆论压力才结婚,而是因为不堪寂寞。事实上,研究表明,已婚人士即使有伴侣,也和单身人士一样孤独。很多人没有正视孤独的根源,结婚后才发现孤独是一个独立的问题。正如研究人员反复论证的那样,治疗孤独主要靠自己。

虽然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促使人们结婚,但现实变化很快。如今,许多国家的未婚人口正在迅速增加。据预测,美国有四分之一的新生儿将来永远不会结婚。根据中国官方统计,1990年单身家庭比例仅为4.9%,但2010年已攀升至14.5%。欧洲几个大城市的单身家庭比例已经超过一半,而瑞典、挪威、丹麦、德国的单身家庭约占40%。成年人晚婚、离婚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大众眼中,婚姻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尽管有偏见和反对,单身现象在世界各地仍在增加。

说到这个问题,已婚人士也不好过。当然,有些人和另一半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有些人羡慕自由单身,想逃离爱情的坟墓。我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幸福的单身人士和不幸福的已婚人士都是不幸福的,并深深陷入悲惨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因为没有结婚而受到羞辱;另一方面,他们暗自羡慕单身人士的洒脱生活。

我们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没有完全意识到的行为,我们所想的和实际做的是有区别的。我们渴望成双成对地结婚,但最终我们以单一的方式生活。我们还不能区分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和我们被社会压力所强迫的之间的区别。

这种矛盾是因为还是有很多人不敢接受单身。他们害怕单身,看不到这种生活方式的好处。这本书将聚焦于接受和享受生活背后的心理动机。

单身的人如何克服孤独终老的恐惧?单身人士如何面对歧视?与有伴侣的人相比,社交活动如何影响单身人士的幸福感?后物质价值观,如何帮助单身人士拥抱生活?在提高生活满意度方面,自愿单身者、因某种原因单身者、离异者、丧偶者、同居伴侣和已婚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

,面对单身人士数量增长,政策制定者要如何应变以保证他们的福利?

这些问题对单身相关的学术研究而言相当新颖,因为先前学术界往往避而不谈这些问题,只是单纯估算和观察单身现象,以及讨论结婚率及出生率下滑、离婚率增加的现象。与此同时,大众媒体和心理健康产业主要只讨论了如何排解孤独感,但未以完整的研究为佐证。因此,本书将现有的文献延展到提出叙述性的问题之外,探讨单身人士在面临社会歧视时,如何于日常生活中获得幸福。

本书还针对日益增加的单身人口,分析了他们的特定需求,并列出提议,包含创新的起居安排、社群和社会互动,从而为幸福单身铺设道路。因此,欢迎读者从最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读。

或许不久之后,社会将更加重视影响单身人士幸福与安全感的问题,并开始着手寻求满足这个族群需求的方法。

因此,我写作本书,呼吁社会多关注单身人士的数量增长、他们所遭遇的阻碍。他们独特的需求、生活形态和起居安排都应得到更多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尽到绵薄之力,来帮助被单身或选择单身的人。

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书所述的发现及观点,是对现存文献的仔细评估,以及进行新的定量及定性调查后的结果。在定量方面,我使用了先进的统计模型,分析来自30多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数据库,让我能够以确切的实证数据来回答单身也可以幸福的问题(关于“幸福”一词的讨论请见后述)。我使用整合式数据库的多重模型,这些数据库取自多个调查过数十万名对象的研究,包含欧洲社会调查(,ESS)、美国小区调查(,ACS)、美国人口普查局、世界银行、联合国,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这项统计调查如实呈现单身人士的当前趋势,并以分布图、统计图表和示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供研究人员及一般读者参考。

在定性资料方面,我在美国及数个欧洲国家访谈了142名单身人士。为此,我请来优秀的研究团队。我们一起访问不同地区的人,包含男性和女性、年轻人和老年人、同性恋和异性恋、城市居民和小镇居民,这些人社会经济地位各异,族裔背景也很多元。受访者的平均年龄是43.9岁,其中年纪最大的是78岁,年纪最小的是30岁(以30岁为下限的原因请见后述)。此外,其中女性受访者占总数56%,而受访对象自我报告的收入水平为4.7分(满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当然,本书中访谈者的称呼都经过匿名处理;访谈口述内容有录音记录,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核心主题以系统化的方式标示和分类。访谈被设计得尽可能公正,经过谨慎处理以确保提问用语传达出的情绪中立,且在涉及单身动机及对单身状态的感受好坏时,避免问题中隐含既定立场。

在访谈之余,我还以系统化方式分析了涉及单身议题的数据,涵盖400多篇博客文章、300多份报纸杂志文章,以及数千条评论和脸书帖文。研究使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来辨别单身人士博客及文章。之所以此情境适用这种取样策略,是因为母群体数未知而无法使用真实随机取样法,只能搜集有特定特征的样本(如单身人士相关博客)。

研究中,我们尽可能参阅作者的个人档案来判断他们自称的年龄、性别和所在地区是否有误。多数发文者的特征容易辨别,但也有些信息必须要细究多个博客或多篇文章内容才可取得。接着我们会分析主题内容以辨别单身人士所谈论的议题。我请两位经过训练、熟悉编码簿的助手将内容独立编码,让我能审视其可靠度。在后续阶段,除此分析和学术文献分析外,我还以有关单身人士的报纸杂志内容做补充参照,让本书获得当代最新信息的佐证。所有定性数据的编码系统采用的是类似扎根理论的由下至上归纳法。

本书采用的定义

为便于此研究讨论,我把单身人士定义为离婚、丧偶或从未结过婚的人,并通篇将这三类单身人士分开讨论。从人口特征的角度来说,只从数据库中选取30岁以上的人,访谈、博客和其他发表文章的分析也是如此。选定30岁作为分界点,是因为30岁以上超过平均初婚年龄,这些单身人士已经历过一般人所认定的社会压力,因此面临不结婚的后果。相较之下,年纪较轻者可能还在适应状态,而完全不用考虑婚姻问题。

此外,我将正与情人同居的人独立成一个类别,这类人群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本书将同居视为中立类别,而不算在单身人士之内。一方面,现在同居在社会和法律身份上都较接近婚姻,在许多地区,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多个欧洲国家,普通婚姻法都提供同居人士类似正式婚姻法的权利保障;另一方面,同居又和单身很相似,因为多多少少也反映了大众对婚姻体制感到无奈和幻灭。恐惧婚姻承诺和规避离婚风险让越来越多的伴侣选择长期共同居住而不结婚。再者,某些地区同居会直接影响到单身人口的占比。同居关系较婚姻关系更不稳定且短暂,最后更可能会分开,且这点无关伴侣的年龄、收入或子女数目。因此,他们开始同居前,以及结束同居生活后,会长时间处于单身状态。读者应了解此类状况的复杂性,而我在分析时也会尽可能将同居人士和单身人士分开来谈。

其他要特别提到的是,虽然各类单身人士面临许多共同的困境,但他们在更细微的社会和家庭情境差异下,受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譬如,有无子女就是一大关注要点。例如,有能就近提供协助的子女或孙辈的单身人士,现状就不同于无子嗣的单身人士。因此,在所有的统计分析中,我用一个特殊变量来代表有子女的单身人士。而且,我也把曾经同居过和从未与他人共住的单身人士区别开来。比起分析统计数据,通过访谈分辨这些差别会容易许多,因为受访者通常愿意详细描述婚姻状态,我将在相关处陈述这些信息。

当然,一定还有其他要谨慎处理的子群体,比如,有正式交往对象但独自居住的单身人士。本书在某些统计分析的估算中,要辨别这些群体和非单一对象的单身人士,实非易事。有鉴于此,此处所用的定性数据相当重要,因为可以分辨这些子群体,从而补充我们对单身人士的认识。

还需要注意的是,单身、未婚和独居者之间虽然有许多重叠处,但仍有些许差别。单身研究的不同分支,会视研究需求和可取得资料的性质来决定如何下定义。举例来说,许多大型人口特征数据群里头,看重的是单人家庭。单人家庭的成员通常是单身,但并非全都是。尤其印度等国家国内迁居比例很高,家中的一个成员(通常是丈夫)会因工作缘故而永久或半永久居住在另一处,同时尽量寄钱回家里。因此,使用单人家庭数据时,我会尽可能明确说明。

所谓“快乐/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也是贯彻本书的核心概念,所以要在此简明讨论并加以定义。我将此词视为个人认定自身生活顺心如意的程度。各种文化和哲学家对“快乐”一词赋予了伦理美德、社会奉献,甚至是超脱尘世的意义,相较之下,这里的定义颇为单薄,但我选择使用这个简化的说法。众多研究表明这是个取得广泛共识且整合各种文化解读的定义。譬如,有项研究比较了30个国家在150年里各辞典如何定义“快乐”,可以说兼顾了文化差异和时间沿革。结果发现,定义中最广获认同的层面是“感到幸运,顺心如意”。

不过,无可否认的是,对快乐的理解见仁见智,没人说得准受调查者回答“你感到多快乐?”的量表问题时,他的答案背后代表什么。来自不同文化或年龄层的受试对象对“快乐”所认定的意义也可能有所不同。譬如,研究显示年轻人将其关联到“欣喜”,而年纪较大的人将其关联到“祥和”。

为了应对这些难处,本书纳入大型样本,横跨各年龄和地区,考虑社会、文化和个人差异,以及各国的平均快乐程度。大型数据库的好处在于特异值通常会自己打平,如此一来,分析受调查者的回复仍可行。因此,虽然仍有不尽完美处,但本研究判定,大体而言欧洲社会调查的提问能派上用场,因为这项研究不仅在统计上坚实有力,且同时使用多重分析来顾及各文化的差异,因而可根据各文化提出整体结论。在我对单身主题的多篇研究文章里头,以详细且严谨的方式深入探讨了这些考虑,有兴趣的人可以找到更多与本书呈现的研究结果相关的信息。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兴起,此学科意图一改传统方法,关注如何增进个人与整体人口的幸福感。因此,我力荐读者把本书提出的定义作为实际可用且有益的分析工具,好好判断这些研究发现是否能获得你的认同。

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

婚姻制度历经深远的改变。家庭身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地位不容挑战,因此新家庭的起始点——婚姻,更是焦点所在。

在一年当中某个特别的日子,你会看到一群单身男子穿着内衣(甚至一丝不挂)跳进河里,而大城市的单身女性穿着婚纱跑上街。在中国有单身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以购物、庆祝活动、与朋友相聚来欢庆单身。这个节日源自1993年,南京各大学的单身人士会在这一天和单身朋友狂欢,后来逐渐演变为世界最大的在线购物活动,也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标记。这个节日是每年的11月11日,之所以选在这一天,是因为数字“1”代表着单身。这个单身节庆在中国被叫作“光棍节”,因为其日期形似孤零零的树枝或棍子,“光棍”在中文里是单身人士的代称。这些年来,光棍节已演变成反情人节,而这个节日的单身庆典包装也确实大获成功。2017年光棍节当天,在线零售巨头阿里巴巴的收益达到250亿元,是当年美国最大在线购物节“网络星期一”的4倍之多。

有鉴于美国的单身比例更高,单身节的活动居然起始于中国,有点令人意外。不过美国也很快加入了这股潮流。美国版本的全国单身节首次出现于2013年1月11日,数字“1”再次成为单身的有力象征。俄亥俄州的七叶树单身协会自1980年代起便开始庆祝全国单身周,2017年时,全国单身节为配合这个活动,改期至9月。全国单身节发起人凯伦·里德接受《单身杂志》访问时表示:

“其实在美国发起单身节最初的灵感是来自中国的光棍节……我也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新鲜、新颖的单身节庆,因为近年来的变化很大。21世纪的单身人士是一个全新的物种。现在的单身人士充满活力,包括各形各色的族群,应该受到重视……单身的定义很复杂,包括自愿单身或被迫单身;法律意义的单身或暧昧不清的单身;永远单身或暂时单身。”

几十年前,庆祝单身的节日简直难以想象,今昔的差异令人惊讶。然而婚姻制度历经深远的改变,在现代社会也连带改头换面。中国的单身节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中国的家庭平均人口数历经陡降,自1947年每个家庭5.4人降至2005年的3.1人,社会形态也从农业社会转变成现代都市社会。你很难想象,一个在乡村地区长大的青年,所有的亲人都以种田为生,而他长大后的生活环境却迥然不同:也许住在巨型城市中高楼大厦的一间狭小公寓里,在大公司工作,很晚才下班。事实上,2014年中国有超过6000万家庭登记为独居户,而1982年时则只有1700万单人家庭,而同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率只有40%。

在慕尼黑、法兰克福、巴黎等欧洲大城市,50%以上的家庭为单人户。1950年的美国成人有22%单身,今天的单身比例已跃升至超过50%,据预测,每4个美国新生儿中就有一个终身未婚。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中先结婚再生小孩的比例逐渐降低,与双亲同住的美国儿童比例从1960年代初期的87%降至2015年的69%。

在单身人口的增长方面,日本大概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

相关阅读

  • 农户生计恢复力对多维贫困的影响
  • 2021年科技发展十大趋势
  • 单身社会 (上)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world/25339.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