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乌克兰事件

jason2021-10-06 02:12:0763727

正在走向世界中心的中国,应该认真对待毛泽东所看到的问题,并以此为戒,而不是重蹈覆辙。中国应该选择长期坚持和经营亚洲,用我们的影响力感染世界的政策。这不会透支我们的国力;不透支国力,时间就站在我们这边,有时间的国家就有光明的未来。

乌克兰事件的世界意义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张文木

【摘要】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对于欧洲确定以欧洲人为主导的“新凡尔赛体系”东扩的界限和边界具有重要意义。边界总是由武力决定的。对俄罗斯来说,克里米亚的结束意味着俄罗斯守住了生存的底线,这是俄罗斯未来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欧洲来说,这意味着欧洲的东扩已经到了极限。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俄罗斯只看到了波罗的海东岸与欧洲的边界,而在乌克兰,除了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意收缩和放弃外,俄罗斯在乌克兰基本没有错手。从对付拿破仑到对付希特勒的经历,西方人都知道,在军队能够发挥作用的时候,俄国人总能赢得战斗。黑海离俄罗斯太近,陆地相连,军队可以直接进入。而西方海权国家在这里鞭长莫及。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地方,但对欧洲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利益点,俄罗斯将为此动用所有资源,而西方则不会。了解了乌克兰的归属史,就知道乌克兰事件意味着俄罗斯反击欧洲东扩的历史真正开始了。2014年乌克兰事件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其中一些经验教训对中国具有警示意义。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俄罗斯北约凡尔赛体系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张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北京邮政编码:)教授。

注:本文发表于2014年第4期《国际安全研究》。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他将暂停签署旨在加强与欧盟贸易关系的《联系国协定》,转而寻求与俄罗斯更密切的合作。反对派趁机掀起抗议浪潮,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导致乌克兰出现政治危机,东部地区分裂运动要求离开乌克兰,克里米亚宣布加入俄罗斯。2014年的危机不仅对乌克兰具有象征意义,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具有象征意义。

一、俄欧战略边界的确立及其对欧洲的意义。

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这两件事意味着新的地区体系的最终确定。这是什么系统?我们不妨称之为“新凡尔赛体系”。有人会说:凡尔赛不是已经成为历史了吗?如果我们将今天的欧洲地图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地图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它们惊人地一致。历史呈螺旋式上升并不奇怪。今天的历史是对昨天的否定,是对前天历史的肯定。在黑格尔看来,这是“否定之否定”。

历史上有一个维也纳体系,是在1815年击败拿破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英俄合作为主。当时俄罗斯基本控制了东欧——,与二战后的情况非常相似。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帝国解体。当时,许多国家联合入侵苏俄,迫使俄罗斯陷入为期两年的卫国战争。然后西方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将苏俄排除在外。在这一体系中,苏俄受到严重打压,东欧因为不满俄罗斯过度压榨而整体倒向西方,这与苏联解体后东欧因为不满苏联过度压榨而整体倒向欧洲的情况非常相似。即便如此,当时的乌克兰——,至少是乌克兰东部的——,并没有脱离苏俄。

然而,西方不受控制的压制不仅没有压倒苏俄,反而驱逐了一个苏联。我们应该知道,苏联不是被俄国人收购的,而是被西方逼出来的。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崛起的东欧和中亚国家,不满西方人的剥削和以西方为中心的外交挤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们组成了苏维埃政权,并在俄罗斯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加入苏联。在此基础上,他们最终共同建立了苏联,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苏联成立时,东乌克兰加入苏联,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苏联的建立标志着凡尔赛体系东部边界的稳定。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无法征服苏俄并划定其边界后,转向内部挤压。它用所谓的“道斯计划”()[2]和《洛迦诺公约》 ()[3]来粉碎战败的德国。1925年12月18日,斯大林在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预言:“道斯计划本来是为了安抚德国而制定的,但这个计划必然会引起德国革命。”至于洛迦诺公约,斯大林认为它“规定德国的新边界应该维持,波兰和法国应该受益,德国应该失去它的殖民地。这个被绑在普罗科斯特斯床上的德国,也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榨取1300万亿金马克。如果你认为正在前进的德国会容忍这种情况,那就是期待奇迹。”斯大林断言:“如果道斯计划孕育了德国革命,那么洛迦诺公约孕育了欧洲的新战争。”[5]

欧洲的过度压迫最终粉碎了希特勒的大搅局者,为苏联的扩张提供了机会。列宁通过强烈的抵抗建立了与西方的凡尔赛边界——,这就是普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沿着列宁路线,斯大林在西方内部危机中扩张:东欧被西欧过度挤压,向苏联求助,苏联边境在这种反复的“呼救”中前进。2008年,在格鲁吉亚内战冲突中的南奥塞梯,2014年,在乌克兰,克里米亚脱离了它的母亲,乌克兰东部分离运动的兴起似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俄罗斯关系的重演。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有什么问题?意识形态向西方缴械的原因之外,其过度扩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斯大林时期,其势力向东欧扩张,达到了其势力扩张的合理限度;勃列日涅夫时期,到达印度洋——,不仅超越了苏联的权力极限,还触及了当时海上强国美国的核心利益。1973年11月12日,毛泽东和基辛格在一起。

会谈时指出了苏联的短板。毛泽东在回应基辛格“目前中东的问题是防止苏联取得统治地位”的看法时说:

苏联那个野心跟它的能力是矛盾的,它要对付这么多方面,从太平洋讲起,有美国,有日本,有中国,有南亚,往西有中东,有欧洲。统共只有一百多万兵,守也不够,何况进攻?除非你们放它进来,把中东、欧洲让给它,它才放心。这样才能把兵力往东调。我们也牵制他们一部分兵力,也有利于你们、欧洲、中东。比如在蒙古,它就驻了兵。我的意见是这个苏联野心很大,就是欧洲、亚洲两个洲都想霸占,甚至非洲北部,但是力量不够,困难很大。[6]

毛泽东的分析有道理且符合历史逻辑。历史上看,俄国的力量边界不能走得太远。但延展至乌克兰东部,一点问题也没有;到东欧,也勉强说得过去——正因此,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达成了关于分割东欧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7]。试想,当年气焰万丈的希特勒都没拿下来乌克兰,遑论今日北约。从1815年迄今欧俄边界进退变动线可以看出,丘吉尔和斯大林划定的这份“百分比协定”,与欧苏战略力量的平衡点大体相符。

了解国家力量可以达到的极限和可以守住的底线是从事国家战略管理的基本功。斯大林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故此他不仅拒绝了希特勒(还有罗斯福)怂恿他进取印度的建议,而且还对1948年希腊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功败垂成的结果表示爱莫能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为了拉拢斯大林曾提议将印度及印度洋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遭到斯大林的拒绝[8];希特勒也曾抛出的“波斯湾和印度”的诱饵,也遭到斯大林的冷遇。莫洛托夫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披露出这段史料并讲了斯大林的考虑:

希特勒说:“你们应该有通向温暖海洋的出海口,将来要像伊朗、印度那样。”我对他说:“这可是个有意思的想法。您有什么设想呢?”我引他说,以便让他把想法都讲出来。对我来说,这并非什么严肃的谈话,可他却兴高采烈地论证着,应该如何消灭英国,同时要我们通过伊朗进入印度。这是个毫无远见的人,对苏联的政策缺乏透彻的了解,却要把我们拉去冒险。如果我们在南方陷了进去,他的处境就会轻松得多,一旦英国要和我们作战,我们就得依靠他。如果不理解这一点,那就太天真幼稚了。[9]

1948年2月10日,斯大林在与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代表谈话中表达了对希腊起义的看法。据南共中央书记兼宣传部长米洛凡杰拉斯回忆:

斯大林接着把话题转到希腊起义问题上,他说:“该把希腊起义的事收起来。”他就是这样说的“收起来”。又对着卡德尔问:“你们相信希腊起义会成功吗?”

卡德尔回答说:“如果外国干涉不有所加强,如果不犯重大的政治和军事上的错误……”

斯大林根本不理睬卡德尔的话,继续说道:“如果,如果!根本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你们以为,英国和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国——会允许在地中海切断他们的运输命脉吗?简直是胡闹!我们没有海军。希腊起义必须尽快收起来。”

这时有人谈起中国共产党最近取得的成就,斯大林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是的,中国同志取得了成就。但是,希腊的情况完全不同。希腊的地理位置是在西方国家重要的运输线上。美国直接插手这个地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大国……”[10]

斯大林没有选择希腊和地中海,也没有选择印度和印度洋,而是在罗斯福的默认下将其扩张的目标定在伸手可触的东欧,斯大林同意罗斯福将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点选在法国的诺曼底而不是丘吉尔拼命坚持的地中海北岸的做法,则是苏联达此目标的关键步骤。希特勒的失败和苏联帝国而不是其他帝国的建立同时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苏联帝国建立的法律基础是什么?就是雅尔塔体制;其欧俄边界就确定在丘吉尔说的“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特里斯特”的所谓“铁幕”一线[11]。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制中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即英美的合作,在雅尔塔体制中,变成了斯拉夫人与部分盎格鲁-撒克逊人即苏美合作——这似乎是凡尔赛-华盛顿体制之前的维也纳体制中俄国人和英国人合作的重演。在这里,欧洲大陆国家成了牺牲品。

这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博弈,不要说朋友,即使是战略性的盟友,仅靠张伯伦式的努力是不够的。当时天要下雨,欧洲张伯伦和斯大林的差别在于,前者忙着躲雨,而后者在雨前积极“插秧播种”。结果,雨停后,苏联已实现了相当的战略利益,尤其是苏联当时要获取的而且是最紧迫的战略利益;而英国则将老本赔了个精光。

这段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大国博弈,只靠希特勒式的莽撞也是不行的。斯大林是俄罗斯历史上少有的谨慎之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武功作用范围始终不出苏联国境线太远。事实上,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只是对入侵者德国真正用兵(1945年对日作战算不上真正的战争)。战后他对出海口的诉求也只是希望通过南斯拉夫和中国分别在地中海和太平洋间接地获得。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他即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始终回避由苏联直接出兵去实现本国获取出海口的战略目标。斯大林从俄罗斯自彼得大帝之后为出海口搏杀的惨痛经验中认识到,出海口,虽事关本国的命运,但它们宛如天边的彩虹,处于战略能力极限之外因而是只能看得见却摸不着。斯大林是知道“舍得”的明白人,尽管没有实现进入地中海和太平洋出海口的目标,但在其治下的苏联却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入海口。不幸的是,斯大林身后的那些苏联领导人将手越伸越远:为了牵制美国,赫鲁晓夫曾将手伸向古巴。算是幸运,当时苏联尽管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失去了面子却没有失去里子;正是这份近似屈辱性的经验又使赫鲁晓夫对越南问题采取谨慎的不直接介入政策。为了进入印度洋,勃列日涅夫在将越南、印度及北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拉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后终于在1979年直接出兵阿富汗,试图以此敲开通往印度洋之门。其结果是,即使在家门口动手,勃列日涅夫也没有得到任何便宜,阿富汗反倒成了另一场“越战”,这最终使苏联国力透支并由此于1991年底全面解体。至此,俄罗斯人再次失去彼得大帝和斯大林曾为俄罗斯争取到的波罗的海出海口遑论克里米亚。对此,著名的美国史学者孔华润评价说:

在苏联帝国的根基开始垮塌之前,它几乎感觉不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巨大成就、获得世界上与之相关力量支持的快慰以及在通往世界领导地位的大道上昂首阔步的欣喜。无论苏联军队怎样恪尽职守地凶猛战斗,都不能击败主要由中美两国支持的阿富汗游击队。苏联经济——即使是最乐观的看法也已经摇摇欲坠——不能再承受对古巴和越南那样的盟国的极为吃力的援助,而这种援助是作为帝国必须付出的代价。[12]

斯大林在胜利的巅峰时刻对希腊和朝鲜问题保持着相当的克制,而勃列日涅夫则犯了拿破仑、希特勒、东条英机、小布什一样的战略错误,开着战车冲向最能显示中美结盟力量的地区——阿富汗。1979年12月25日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持续9年,使苏联政治和经济背上了最终将苏联拖垮的巨大包袱。

由此反观普京,执政以来,他从未出过远手,而在手可触及的近地,他敢于斗争也敢于胜利。看来今天的俄罗斯政治家已有了列宁和斯大林的哲学。

苏联解体后,东欧哗啦一下又倒向西方,欧洲的边界及其历史又仿佛回到凡尔赛体制。这大大骄纵了西方不知节制的东扩野心,以至于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不知深浅地说:“一个扩大和民主的欧洲必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史进程,不应受在政治上任意涂抹的地理的限制。”[13]那种为战略研究者所忌讳的骄横之情跃然纸上。他几乎是用命令、轻蔑和挖苦的口吻教训俄国人说:

俄国唯一真正的地缘战略选择,亦即能使其发挥符合实际的国际作用和能使俄国得到改造自身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最佳机会的选择就是欧洲。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欧洲,而是一个横跨大西洋、扩大的欧盟和北约的欧洲……这样一个欧洲正在形成,而且这个欧洲也可能仍然与美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俄国要避免在地缘政治上被危险地孤立,这就是俄国必须与之打交道的欧洲。

对美国来说,俄国实在太虚弱了,不配成为伙伴;但如果只是作为美国的病人,俄国又太强壮了。[14]

但当西方扩张到了乌克兰并将俄罗斯逼到“生存还是毁灭”的底线时,普京在格鲁吉亚,继而克里米亚果断和成功的反击则让布热津斯基大丢其丑。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沙俄战败后欧洲大幅东扩的情形一样,今天的西方又利用苏联解体持续东扩,将俄罗斯人逼到“列宁时期”,这触到了俄罗斯人非强力反弹则要全面崩溃的底线。没有黑海的俄罗斯是不能维持多久的。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全民公决乌克兰独立问题,在公决结果公布之前,西方媒体报道挑明了苏联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关系。美国《华盛顿邮报》说,乌克兰已经“向完全独立于莫斯科迈出了一步”,这将“最终取消苏联”。美国广播公司说,一旦公决最终结果公布,“苏联将被埋葬”。英国《卫报》说,乌克兰独立“使保留苏联这个政治联盟的最后希望化为泡影”。法国《解放报》说,乌克兰分离出去意味着联盟的灭亡,也给西方提出了许多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日本共同社说,“这使8月政变后开始走上解体道路的苏联旧联盟的最终崩溃成为现实”。[15]苏联解体后,布热津斯基终于将话挑明:

从地缘政治上看,丢掉乌克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这使俄国的地缘战略选择受到极大的限制。即使失去了波罗的海诸国和波兰,一个依然控制着乌克兰的俄罗斯仍可争取充当一个自信的欧亚帝国的领袖,主宰前苏联境内南部和东南部的非斯拉夫人。但丢掉了乌克兰及其5200多万斯拉夫人,莫斯科任何重建欧亚帝国的图谋均有可能使俄国陷入与在民族和宗教方面已经觉醒的非斯拉夫人的持久冲突中。与车臣的战争也许仅是第一个例子而已。另外,由于俄国出生率日益下降而中亚人口急剧增加,任何没有乌克兰而仅建立在俄国力量之上的新欧亚帝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欧洲化色彩将不可避免地减弱,而且日趋更加亚洲化。[16]

好在天不亡俄,俄罗斯人这时候推出了普京。反者道之动:普京的出现既是俄罗斯历史的必然,也是西方人送给并用打压的方式逼着俄罗斯人接受的“大礼”。

在危机时刻每一个民族都会推出自己的成熟的政治家。这次在接纳克里米亚归回俄罗斯问题上,包括戈尔巴乔夫持认同态度在内的俄罗斯舆论表现出高度一致,如果再考虑到普京得以持续连任的事实,说明誓死抵抗北约东扩的见解在俄罗斯已成全民共识。共识是内在力量的集中体现。有了普京,又有了全民共识,俄罗斯有了一种向苏联回归的气象。

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对欧洲的意义是确定了欧洲人主导的“新凡尔赛体制”东扩的极限和边界。边界历来都是通过武力确定的。克里米亚的结局对俄罗斯来说意味着俄罗斯守住了生存底线,而底线是俄罗斯未来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对欧洲来说,意味着欧洲东扩已抵极限。原因在于,只要有足够的意志,就俄罗斯的资源来说守住这条底线绰绰有余。当年希特勒入侵苏联主要想控制乌克兰[17],结果败得老本全输;今天北约在此若发动战争,规模再大也莫过于希特勒的疯狂,俄国人曾在此打败了希特勒,那今天的北约若要动武,结果可想而知。

国家边界是国家战略能力底线和极限的历史刻痕。从彼得大

乌克兰冲突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自独立以来,乌克兰的经济并没有明显改善,许多指标可能不如1985年。而前苏联的许多其他国家在独立后经济得到了发展。乌克兰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多年的政治不稳定。

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来看待乌克兰的政治危机:

首先,这场危机反映了乌克兰东部和西部的民族隔阂。历史上,在彼得大帝时期,乌克兰东部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而西部则长期处于波兰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乌克兰东部以俄罗斯居民为主,西部讲乌克兰语。前天宣布独立的L 'wow是西方的代表城市,居民大多信仰波兰天主教。今天的乌克兰西部在斯大林时期才划给苏联,乌克兰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边界也是二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第二,东西部深层次的民族差距是经济差距。乌克兰东部煤矿和水资源丰富,工业发达,西部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东方人认为靠近俄罗斯可以促进东方的工业,而西方人认为把自己的农产品卖给西欧会带来好的价格。经济失衡也导致了东西方的分歧。

3.这场危机表面上是内部问题,实际上是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博弈,欧盟和美国的立场基本一致。看看欧洲地图就知道,乌克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俄罗斯而言,只要乌克兰在其境内,那么俄罗斯就是一个标准的欧洲国家,西欧指日可待。对美国来说,如果乌克兰顺从,俄罗斯的中心将完全暴露在欧美面前,莫斯科导弹对西方的威慑力量将大大降低。乌克兰新被驱逐的总统亚努科维奇是由普京掌权的。

俄罗斯当然不会坐视乌克兰局势。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不仅是通往西欧的战略门户,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血缘关系太过紧密。

俄罗斯民族最早兴盛于乌克兰的袁野。北宋前后,古代俄罗斯人建立的第一个封建国家“基辅罗斯”,以第聂伯河对岸的基辅为基地。弗拉基米尔大公()让百姓在第聂伯河()受洗,然后俄国人皈依东正教,这就是今天乌克兰的母亲河。之后,基辅一直是俄罗斯人的政治中心,直到南宋末年蒙古人入侵,基辅罗斯分裂为几个大公国。蒙古人来了之后,向北方金帐汗国()投降的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崛起,与此同时,古代俄罗斯人也逐渐分裂成了三个现代民族: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明朝初期,蒙古人被莫斯科大公国()赶走后,大公改名为察尔,大公国改名为沙俄。当时,俄罗斯()已经是横跨欧亚的多民族国家。此后,俄罗斯国力日益增强,疆域迅速扩张。明朝末年,它吞并了今天的乌克兰东部。自那以后,乌克兰一直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但外喀尔巴阡山脉地区除外,直到1991年。

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是其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是其“根”。众多俄罗斯作家、艺术家和军事战略家都有深刻的乌克兰情节。普希金年轻时被流放到克里米亚,尼古拉果戈理是乌克兰人,柴可夫斯基在基辅郊外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有强烈的乌克兰民歌),列夫托尔斯泰在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服役了几年(这些年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契诃夫年轻时在克里米亚生活了很多年。绘画大师列宾是乌克兰人,米格的创始人之一格列维奇,是乌克兰人,连续两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是乌克兰人,勃列日涅夫是在乌克兰长大的……乌克兰之于俄国就像中原的长安洛阳之于中国。在普京这些年的外交政策中,中国和美国对他来说都是次要的,将乌克兰重新纳入俄罗斯的怀抱才是关键工作。当然,这种“拥抱”不一定是领土的扩张,而是经济与国防的融合。普京一直在独联体框架下进行民族融合,迄今只有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做出了回应。没有乌克兰,俄罗斯无法恢复苏联时代的地位。

让我们看看沙皇溥如何收拾乌克兰的烂摊子。

展开全文。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ss/19484.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27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