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蒋介石落得逃台结局 晚年的结局如何

jason2021-10-02 02:38:0970316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原标题:国民政府的“电车问题”。

作者:徐飞审核:喵大大安排:小c

第一,以水代兵。

1938年6月中旬,嚣张的日军猛攻河南东部。当他们正准备全力拿下郑州时,一场洪水迎面而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被埋在洪水中,因为他们没有时间逃跑,而另一些人被遗弃,因为他们厌倦了受伤。

那些被丢弃的伤兵被其他日军绑在椅子上,绑得像猪一样结实,放在麦田里。然后,他们被浇上汽油,同伴点燃柴火扔在他们身上,整个人被火包裹。那些受伤的士兵在椅子上哭,不知道他们是在叫皇帝万岁还是在骂娘。一些在了望的日本士兵都是低着头,不敢抬头。他们会想解决受伤的士兵吗?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用残忍的方法?

这时,日本已经占领了北平和天津,向郑州进军。为了阻止日军进入郑州,国民政府不得不炸毁黄河铁路桥。然而,5月,日军已经成功渡河,并在郑州之前迅速夺取了河南省会开封3354。日军一旦拿下郑州,就可以充分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直接沿着平汉铁路南下武汉。

如果武汉失守,半个中国都会落入日军之手。而且,中国军工企业的大量设备此时都积压在武汉,准备迁往重庆,为日后的持久抗战打下基础。此时,搬迁这几千吨物资,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日军机械化部队陷泥。

形势极其危急,蒋介石也未能拿出足够的兵力来阻止日军的进攻。怎么办?蒋介石想到挖黄河大堤,以水为军,挡住日军的凌厉攻势。6月7日,国军在郑州花园口开始决堤,最终让黄河水从决堤中喷涌而出,于是就出现了日军像湿毛狗一样大批溃逃的场面。

这个破黄河的计划不是蒋介石的心血来潮,而是早已存在的计划。

早在1935年8月20日,受聘于中国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法尔肯豪森,就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关于应付时局对策》,陈述了他对中国抗日战略的构想。他建议守住华北,以免日军占领华北,沿平汉线直取武汉。所以,北方最后一条战线是沿黄河。为了防止日军渡过黄河,必要时有计划地决堤,造成洪水泛滥,从而增强中国军队的防御能力。

当时,蒋介石为这一建议写了一篇眉——的《最后的抵抗线》。1936年7月,法尔肯豪森提出第二次破黄河阻击敌人的建议。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4月13日,中央政治学校校长陈也向蒋介石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但他的理由是担心日寇会先攻破银行。月底,武汉军官训练总队办公厅副主任刘先杰通过陈诚向蒋介石提出了防止日寇银行破产的措施。随后,5月21日,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姚聪也提出了破堤阻敌的建议。后来,又有何承普、吴、谢等。

1938年6月1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最高军事会议正式通过了决胜黄河的决定,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负责执行。破大堤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或延缓日本侵略者入侵西南,为国军上武汉赢得时间。国民军曾计划在中牟县赵口决堤。然而,由于黄河大堤基岩厚、水位低、滑坡堵塞,甚至三次开挖都失败了。

六月初

无奈之下,第八师师长蒋在珍建议在赵口以西约20公里的花园口破坝,督军奋力挖掘,用平射炮轰炸,才成功。花园口的水和赵口原缺口的水汇合成一条巨大的溪流,在贾鲁河和涡河之间直下,立即在平汉路以东和龙海路以南地区溢出。洪水使准备进攻郑州的两个日军重师全部陷在泥里动弹不得。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日本军队,甚至整个国家,都在奋力营救这些部队。

无法移动的日军被迫放弃沿平汉路由北向南进攻武汉的企图,不得不改变战略,沿长江由东向西进攻武汉。国民政府迫使日军改变“作战路线”,最终宣告成功。

第二,人的血和泪。

目前,没有关于花园门爆裂造成日军伤亡人数的准确统计。一般估计至少7000,最多20000。也有数不清的看不见的心理阴影,比如日军为了尽快逃离洪水而焚烧伤兵。

但是,花园口决堤的时候,不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而是杀敌三千,自损一万。

花园口决口后洪泛区指示。

汹涌的黄河水所到之处,村庄、耕地、房屋遭到严重破坏,苏三生、河南、安徽等地形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

103010中有一段话概述了灾区的悲惨情况:“泛区居民猝不及防,因为事先不知情,堤坝突然坍塌,洪水来了;田璐,付自来水费。当时汹涌而动,哭声震天,悲壮而痛苦,其实并没有忍住。在爬树和寄宿房屋之间,在漂浮的木船之间,在侥幸逃脱之间,他们只覆盖了他们的余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衣少食,他们的灵魂都惊呆了。它的移民,被饥饿和饥饿所迫,被疾病侵袭,常常横尸在路上,填在深谷里,只剩下几个。幸运的是,如果你能逃脱并到达彼岸,你们都将九死一生。你不会淹死鬼魂,而是成为难民.正因如此,卖儿女的现象屡见不鲜,难以分离。但是,人和城市的价格一天比一天低,求卖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孤独而广泛,荒凉而悲惨,几个疑惑没有复活!”

众所周知,黄河的含沙量很高。改道后,黄河在豫东平原上泛滥,其速度比河道中慢得多。流速降低,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泛滥区沉积了约100亿吨泥沙。因此,黄泛区洪水退去后,多为一片黄沙,厚度在3米至5米之间,最厚处可达8米。在这些地区,

,只见树梢或者屋顶露在外面,树干、房屋乃至整个村庄都埋在沙土中的惨状屡见不鲜。同时,每到汛期,黄泛区水势变化无常,有“朝为汹涌急流,夕有黄河平叶”之称。

由于沉积物多是泥土和细沙,由此形成了淤土、两合土、沙土、盐碱土并存的独特土壤情况。黄泛区土质的变化尤其是土壤的沙化和盐碱化,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在这样的土地上耕作,农民本来就没有多少收成,偏偏还有蝗灾来雪上加霜。由于黄泛区内河淤沟塞,水系紊乱,芦苇丛生,成为水旱蝗等各种灾害的发源地。1942年-1947年,黄泛区多次遭遇特大蝗灾,蝗虫在这里生成后向四面扩散,所过之处,绿色植物片叶不留,粮食颗粒无收。据统计,受轻度影响的地区损失超过50%,而灾情严重的地区甚至超过90%,导致“连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黄泛区灾民

面临绝收的农民们开始刮树皮,挖树根当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续了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树皮、树根已经基本被挖光,灾民们开始大量死亡。为获得粮食,一些家庭甚至开始卖妻卖女,而在这些被卖掉的妻女中,有很多最终不得不在漯河、洛阳或西安当妓女。

饥荒使得大批移民像洪水一样离开河南

,1942年8月,每天大约有500名难民途径洛阳前往陕西。到了秋冬之季,难民人数变得更多。一辆接一辆的火车被人所覆盖,在火车光滑的车顶上,男人、女人和孩子,箱子、包裹、锅碗瓢盆和手推车都混杂着拥挤在一起。一些人被挤到火车的最边上,突兀地悬挂在那里。他们或被卡在由车钩相连的车厢之间,或是卡在拉杆的下面。许多饥荒难民从高速行驶的列车中摔下而死亡。大多数人没有坐上火车,而是依靠大车、独轮车或者步行赶路。

▲爬上火车逃荒的灾民

这些逃荒的场景,我们在电影《一九四二》里都已经看过。影片中的逃荒之路,一面是天灾,一面是战乱,四处是被炸断的残肢断臂,哀嚎四起,饿殍遍野。主角范殿元先是儿媳饿死,然后是老伴饿死,他的女儿被卖到了妓院,换了5升小米。而他在一次躲避敌机轰炸时,抱着小孙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来,结果小孙子被他活活闷死。紧接着,他的长工也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他的马车、粮食、银元则在途中被地方警察强行“征用”。

范殿元家破人亡,只剩自己一人苟活。这到底是人间,还是地狱?然而,1942年真实的河南逃荒百姓的血泪,肯定比电影里的画面还要悲惨万分。那些从逃荒路上饿死的、从火车上失足掉下来摔死的、轧死的人数无法统计。目前公认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300万,但真实的具体数字可能远远不止。

也正因为如此,花园口决堤成为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剧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三、两难抉择

花园口决堤虽说是国民政府迫使日军改变作战线成功的“临门一脚”,但却是建立在几十万同胞牺牲生命财产的基础上。虽然说对一个受侵略、图生存的贫弱国家而言,决堤是不得不做出的痛苦决定,哀痛之余,也万般无奈。

但是,我们要知道,黄泛区的灾民不是主动想做出这种牺牲的。除了花园口方圆五公里以内的平民得到了疏散的通知,其他所有豫皖苏的老百姓,都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那些在洪水中幸存下来的人,也要继续承担黄泛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持久伤害。在1942年,大量的灾民逃亡陕西。但是当地政府并不欢迎这些灾民,当地居民对灾民也不友好,对他们不乏歧视、谩骂。灾民们只能在异乡,勉强维持生存。

那些黄泛区的灾民在遭到灭顶之灾,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或在1942年活活饿死之时,可曾知道自己是为何而死?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因为国民政府在宣传中咬定说日军的飞机炸毁了堤坝。因此,对于灾民来说,这牺牲又有什么意义?他们在死难的时刻可曾体验到一丝为民族大义牺牲的崇高情感?后人可以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吹着空调,写下诸如花园口决堤的确发挥了抗击日军的重要效果之类的文字,但是却很难真的体会灾民们哀哀无告的痛苦、绝望、麻木。

不过,蒋介石是否有其他的更好的选择?

伦理学领域有一个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功利主义者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因此最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

蒋介石的所面临的就是类似于“电车难题”一样的困境,要么牺牲掉豫皖苏的上百万平民,来保中华民族四万万人的生存,要么就拿中华民族四万万人的生存做赌注,来保护豫皖苏的上百万平民。

毫无疑问,蒋介石是个功利主义者,他选择了让电车开到另一个轨道上。他在决策时曾说:“这次决口有关国家民族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在这紧要关头,切戒妇人之仁。必须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干下去,克竞全功。”

四、考文垂大轰炸

在二战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领导人都是像蒋介石这样的功利主义者,包括蒋介石最痛恨的帝国主义者丘吉尔。

1939年8月,英国情报机关获取了一台名叫“英尼格码”(又称“哑谜”)的德式先进密码机。这是德国最新最复杂的通讯密码,希特勒自信的认为它不可能被破译。但是,英军在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的帮助下破解了这个密码系统。

由于德国数次轰炸伦敦都无功而返,让希特勒开始怀疑英国是否已经破解了德国通讯密码,于是制定了轰炸英国电子和军工业中心考文垂的“月光奏鸣曲”计划,以此来试探英国。

丘吉尔得知该情报后,为了掩饰英国已经破译德国密码的真相,便狠心的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那就是装作若无其事,不对考文垂居民做出任何警告,也不采取任何非常规防御措施。

1940年11月15日,大批德国轰炸机飞临考文垂上空。毫无准备的考文垂遭到毁灭性打击:500多家店铺和5万多间民房被炸毁,12家飞机零件工厂处于瘫痪状态。空袭共造成554人死亡,4800多人受伤。一座工业重镇,变成一片废墟,考文垂从此在英文中成为“极度毁灭”的同义词。

虽然考文垂遭受巨大损失,但是后来有专家认为,英国对德国密码的破译与隐瞒,至少使二战提前2年结束,并拯救了超过一千四百万人的生命。

▲成为废墟的考文垂

即使如此,事后邱吉尔的决定仍然受到了巨大争议:为了整体利益残忍的牺牲局部利益是否有违人性和道德?对于考文垂居民是否不公平?当时是否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考文垂事件跟花园口决堤一样,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功利主义者,因此当有人做出非功利主义的选择时,我们会本能的困惑。1998年,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在我国上映。片中为了帮助美军士兵詹姆斯&;瑞恩远离战火,回到美国的家中,以米勒上尉为首的8人小组以近乎全员阵亡的代价完成了这项任务,电影中出现的情节不知打动了多少人。但是直到今天,米勒上尉的决定依然被众多影迷争议。

在残酷无情的战争中,上自国家领袖,下自普通士兵,其实都会碰上“电车难题”。而最痛苦的就是,无论你怎么选择,都要面临道义和良心上的谴责。

结语

抗战胜利之后,花园口决堤的真相被披露出来,国人愤怒谴责国民党不顾人民死活的丑恶行径,国民党的形象和威望一落千丈。可以说,国民政府的垮台,蒋介石最终溃逃至台湾,在花园口决堤时就开始了。当年积极执行决策,并建议改在花园口决堤,因成功而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和三千元法币奖金的蒋在珍则当了蒋介石的替罪羊,1952年他在大陆受到公审并被枪决。

笔者想问读者一个问题,假如你是1938年的蒋介石,你是选择决堤,还是不决堤?

参考资料:

1、郭岱君主编《重探抗战史》

2、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编《河南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3、徐有礼、朱兰兰《略论花园口决堤与泛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4、韩启桐、南钟万《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

5、陈蔚儒《黄河花园口决堤经过》

相关阅读

  • 花园口决堤事件大家伙怎么看的?花园口事件
  • 花园口事件的影响 及其影响
  • 蒋介石落得逃台结局 晚年的结局如何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ss/18307.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16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