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我国污染治理成效日益彰显

jason2021-09-05 06:39:0557930

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宋。

国际四川报道(宋):9月9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新闻发布会。据悉,2018年四川省优良天数率较2015年提高4.3个百分点,建成公益林8642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万亩。共有56个县(市)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居全国第一。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李跃东在会上表示,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位,扎实推进生态建设、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污染防治和国土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着力构建环境保护大格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逐步加深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四川的生态环保工作起步较早。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后,于1974年11月在省革委会设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开启了我国较早的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艰苦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具体化。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决定》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两个《决定》,均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具体部署。与此同时,四川省各级各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得到巩固,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奉献者。

环境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四川从制定“预防为主、污染者付费、加强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到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量化评估等八项制度,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体制机制。近年来,四川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19项改革方案,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起四梁八柱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生态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四川是否坚持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力量保护环境?先后出台了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条例为主导,涵盖大气、水、地质、自然保护区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出台。修订发布了《四川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2019年,在四川省一个单独的流域首次颁布的《沱江条例》标志着生态领域的法律制度

碧水保卫战取得明显突破。新中国成立后,自1952年“一五”时期以来,四川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污水处理等基本水生态保护工作。1976年3月,四川召开了第一次省级环境保护大会,拉开了水污染防治的序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决把水污染防治作为打好污染攻坚战的重要战役,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四川省87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88.5%,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10个四川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特别是曾经是四川省污染最严重的沱江流域,水质从“十三五”以来的6.25%上升到2019年6月的81.2%,达到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碧水绿岸的美景正在加速展现。

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5年至2013年,四川开展了首次土壤污染调查。攀西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川南地区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工矿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四川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入资金20亿元,将完成土壤修复治理4.4万余亩;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处置能力近150万吨/年,比2015年增加83万吨/年,增长124%;完成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样品采集、检测和数据上报工作,累计上报点、样、有效数据70余万份;已完成重点工业企业4514个地块基础信息采集。

着力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推动转型,有效激发绿色发展动能。

主要功能区战略布局更加优化。四川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协调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市县一体化。56个县(市)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居全国第一,面积占四川省的60%以上。四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5%。围绕构建多分支五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四川对省内城市群布局、产业发展、交通设施、生态功能等进行了统筹规划,明确以甘孜、阿坝为主体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凉山地区不考核GDP,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等绿色产业。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四川加快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5+1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提升;严把产业项目准入关,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决禁止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批准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全面停止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核准,全省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116个小水电项目已全部关停;严格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全面完成四川省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目标任务,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四川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在高效清洁节能锅炉、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等优势领域,形成成都、自贡两个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拥有东方电气、华西能源、环能科技等优势节能环保装备企业,创建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效燃煤锅炉、工业余热回收锅炉等优势特色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脱硫脱硝成套设备、尾气净化催化剂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四川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着力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序推进。四川是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保护大熊猫、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区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人工圈养大熊猫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万公顷,约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78.7%,在现有栖息地外,还有潜在栖息地41万公顷。2016年,中央决定在四川等地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面积为2万余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有野生大熊猫1205只。

自然生态保护不断加强。自1963年四川省划建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19处,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3%,涵盖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名山大川,组成了类型多样、保护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了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卧龙等一批保护区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帜,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全球首批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1999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不断提升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水平。

林业生态建设效果显著。1998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多年来,四川省累计完成两大工程中央和省财政投资1031亿元,营造公益林864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万亩,任务总量居全国第三位。2016年,四川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每年以超1000万亩面积推进营造林。同1997年相比,四川森林蓄积增加4.93亿立方米、达到18.7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增加1.07亿亩、达到2.83亿亩,分别位居全国第3位、第4位,森林覆盖率提高14.6个百分点、达到38.83%,高出全国平均15.87个百分点。2018年,四川森林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9万亿元,美丽四川本底更加厚实。

相关阅读

  • 打好“八大战役” 全力护航保平安
  • 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
  •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我国污染治理成效日益彰显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ss/10938.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3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