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美学黑格尔

jason2022-08-25 03:19:228158

黑格尔在美学和艺术理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虽然他的作品也有很多狭隘的个人倾向,而且他的哲学理论和方法有时过于抽象,但总体来说,黑格尔的整体结构非常迷人,非常平实,令人信服。另外,我对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也持这种观点。整体结构简直赞不绝口。虽然表面上披着神秘的外衣,但下面的道理简单而苍劲。

| 《美学讲演录》及其研究方法

黑格尔的《美学》是由他的学生霍托根据黑格尔自己写的讲义和讲课提纲整理编辑而成的。第一卷讲美学的基本原理,第二卷讲艺术史,第三卷讲各种艺术的体系,其中诗学大概就是文学理论。

它的研究方法,按照黑格尔自己的介绍,应该是经验方法和概念方法的结合。所谓实证法,就是从个别作品中对历史的和当代的艺术作品进行评论和梳理,为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提供一些通用的观点,比如亚里士多德。但是,黑格尔认为这种方法有时是狭隘和琐碎的。他认为艺术哲学没有必要为具体作品开药方,而是要阐明美的原则。思想从抽象的观念出发,着眼于普遍的原则。但黑格尔认为,这种源于柏拉图的方法,由于缺乏对具体艺术的理解,很容易沦为空对空的形而上学。

黑格尔自己的方法是把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他认为这也是对鲍姆加顿之前开创的美学传统的一种综合。这种美学传统长期处于经验感性与理性主义的对立中,需要综合。

美的概念及其社会教育功能

055-79000是他的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部分的具体阐述。整个体系包括三个部分: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部分,绝对精神分为美学、宗教和哲学三部分。《绝对精神》第一部分是《美学》中的详细论述。要理解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基本规律以及他对艺术几个环节的论述,就必须把它们放在这个整体体系中。

对于黑格尔来说,“精神”一词指的是辩证理性在这个世界上的活动。这个过程体现在自然界有机生命的生产上,是历史上人类活动走向国家这一伦理实体的历程。现在,人类将以绝对精神的三种形式阐明对自身统一性的反思性认识,第一种形式是艺术,艺术通过感性形式表现真理,感性形式表现为感性的外在个体性,即作品。

简而言之,在整个人类活动中,需要有最高的活动来反思自身,这是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的任务。自我反思的最低形式是艺术,具体来说就是这种文化活动,所美学黑格尔以黑格尔认为美学的范围是人的艺术,美学是艺术的哲学,自我反思就是整体地反思以前真理的整个过程,即自然的真理和社会历史的真理。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艺术作为整个真理中的一个环节来表达和反映。

但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此,而在于它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有目的的精神劳动。在黑格尔神秘的表达方式中,艺术的任务是用感性的形象表达绝对的精神,并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这种表达无非是艺术的任务是表达一切可以用具体作品表达的人类文化。所以,现在我们可以释放经典的断言:“美的观念的感性显现”。不一定要感性的是宗教和哲学,那是另外一个。

黑格尔沿袭了康德和席勒以及德国启蒙运动中的美育传统,认为审美经验可以用来完善我们的人格,使启蒙运动所提倡的被知性割裂的理性和感性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人格的统一性、具体性和完整性。

黑格尔对艺术独立性的表述令人欣慰。他认为,在艺术中,人类认识到关于自然和社会历史的真理,并模糊地认识到这些真理环节的完整性,这构成了艺术的自由目的,而不是通向其他实际用途的手段。黑格尔确信,艺术主要不是作为达到审美领域之外的目的的手段,而主要是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不能还原为其他形式的体验。黑格尔认为有服务于其他目标的艺术,但它是“附属的艺术”,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黑格尔赞同席勒的观点,即艺术摆脱了其他实践意图的利益,从而获得了独立和自由,这就构成了它自身的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

简单来说,艺术本身就是目的。

这个被康德暗示过的命题,最终被黑格尔清晰地揭示出来,这是我对黑格尔最大的贡献。

艺术发展史

正如黑格尔在其他领域解释的那样,在艺术领域,也有真理和自由自身发展的过程,最终这导致了不可持续的自我矛盾,于是真理本身转向了其他领域。

真理艺术的发展史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这三个阶段不仅是纯理论的建构,也可以用来解读黑格尔关于真实艺术史的观点,但我倾向于认为这更多的是服务于整体哲学框架的理论建构。也就是说,对于黑格尔来说,艺术发展史是精神自我运动的一部分。

应该指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人类历史的论述是类似的。精神自我发展的历史与他对真实历史的看法混杂在一起。

象征艺术用符号表达一些模糊的知识,内容和形式存在明显的不和谐。这是因为精神本身还处于一个未指明的、无意识的阶段,其代表是金字塔等原始艺术。

而古典艺术则用人物形象来表达有意识的、明确的精神。它从象征艺术发展而来,人的认知进入了自觉阶段,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本质的形象,即人本身。在古典艺术阶段,内容和形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独立而完整的统一,其代表是希腊艺术。在这个阶段,艺术成为希腊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艺术是指从中世纪到黑格尔时代的现代艺术。在这个阶段,精神的发展使它超越了形式,使内容和形式不再和谐。这一时期的艺术原则是内在主体性原则,内容是绝对的内在生命,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是抒情的。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出对个人主体性的强调,即对人物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强调。

然后是艺术的解体,第三阶段艺术的自我矛盾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于是艺术让位于宗教和哲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死了,艺术不发展了等等。但艺术将不再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现代自然会有艺术,但艺术已经不是希腊文化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了(据说希腊人对自己历史等领域的教育都是通过史诗进行的)。作为现代人,我们的审美理想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但我们最终会觉得艺术就是艺术,就是美而已。就像我们看到圣父基督和玛利亚的庄严和完美,但我们不再去跪拜和敬拜。

艺术与艺术作品理想结构的统一

总之,一部理想的美学作品是希腊戏剧,这类作品的理想结构应该以塑造理想人物为中心。

黑格尔认为古希腊的艺术充分体现了艺术的最高目标,即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希腊艺术中,最具体的艺术典范是希腊戏剧,其中索福克勒斯的《美学讲演录》应该是最具典范性的作品。对于黑格尔来说,戏剧作品的统一性表现为两个统一,一是动作作为一个整体的融合统一,二是呈现一个统一全面的人物形象。

考虑到黑格尔认为希腊艺术体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精神已经为其找到了最合适的物质表现形式,即人的形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格尔认为人的雕塑应该是戏剧的中心,而不是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等古代理论家所认为的情节。这可能与人文主义运动有关。以人为本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股思潮,黑格尔的作品理论可能与之有关。

后者是黑格尔所强调的,真正的戏剧艺术应该呈现理想化的人物,这些人物的个性是丰富而统一的。它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格侧面,但又统一在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一种人格上。他们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自己最推崇的伦理目标,即“情感”,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坚定性。这种积极的自由不仅体现在内部的人格统一上,也体现在外部环境上。它来源于这个环境,适应它,改造它的环境,最后和它融为一体。

所以可以看到黑格尔的作品观。他认为叙事作品更是典范性的艺术,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他作品统一性的关键,这与我们现代的观点是一致的。

历史上关于作品结构的理论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故事中心论、故事中心论(典型论)、故事集中心论。叙事是为了讲故事,故事层面自然是创作的中心。现代主义认为语言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意义是作品的中心。后者能理解,前者却完全不能认同。“小说是用语言表达的艺术”。那你为什么不写诗呢.

|黑格尔的具体文学批评和悲剧理论

按照黑格尔的感性表述,与康德和一般实践是一样的。视觉表现艺术是造型艺术,听觉表现艺术是音乐,感性表现艺术是诗歌和语言艺术,与之相匹配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精神实质的不同进行分类。总之,这种艺术分为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诗歌。

诗歌要提供一个完整的世界,就要用语言来表现人类行动事件等客观现实。可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诗三大类,戏剧诗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戏剧。

史诗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其特点是反映和描述现实生活的客观性。他认为小说是“现代市民阶级的史诗”,这对于萌芽中的现代小说来说是很有独创性的。

抒情诗的起点是诗人的心灵。它以诗歌的主体性原则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主观抒情性。通过个体主体的自我表现,反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感情。

戏剧是诗歌和一般艺术的最高境界,其基本特征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包括悲剧、喜剧和戏剧三种类型。悲剧在黑格尔的整个艺术体系中占据着最高的地位。他认为悲剧的核心是冲突,冲突是戏剧的最高境界,而悲剧冲突的原因就是所谓的“精神自我分裂的冲突”。对于黑格尔来说,伦理实体就是所谓的客观精神,各种伦理实体及其观念的冲突是悲剧的根源。简言之,黑格尔认为悲剧是道德困境引起的冲突事件。冲突以个体(个体特殊性,即悲剧的主人公)的毁灭而告终。虽然对个人来说是悲剧,但对整个伦理实体来说,它的毁灭维护了整个客观精神的永恒正义。

人们说,比如中国古代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叙事模式。忠对应的是国家认可的封建政治伦理实体,孝对应的是宗族的生态伦理实体。有时,两者会与一个人发生冲突,这个人很难夹在中间。难做是对的。越是困难,越能体现伦理实体的自相矛盾性。最后这个人被杀了,他成了这个困境的牺牲品。为了向每个人展示其背后的伦理实体,他的死是有意义的。

此外,悲剧冲突包含人物和情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所揭示的,无非是“冲突”事件背后的环境因素。用我个人的话来说,是结构性的设定,但它设定了社会道德元素。如果这个社会道德是虚构的,也不妨碍这种思维的运用。比如乔治马丁的《安提戈涅》,主角的道德与外星社会的道德冲突,乌苏拉的《光逝》,我们的日常性别文化与外星性别文化冲突(外星人可以自由切换性别)。我觉得这些虚构的东西也可以当作“伦理实体自我分裂的冲突”。

美学在走向大众时 【佳鹏设计】

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美学”和“美育”正在成为关键的热词和潮流,占据着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最近三年,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每年增加约1亿人次;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40%的中国游客参观了博物馆。中国人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并没有止步于国内: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游客数量最多的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的海外游客比例位居世界第二.学术界将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朱立元。

著名艺术家传记:

朱立元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被评为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主要著作有20本,包括《黑格尔美学论稿》,《接受美学》,《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3本译本。主编及教材包括18本,包括《西方美学通史》、《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美学》等。英文版《当代中国美学》()与美国学者合编,1995年由公司在美国出版。这是第一本向国外介绍中国当代美学的书。

今天的中国正在加速走向“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汇报:审美在今天已经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潮流。如何看待这种“审美热潮”?

朱立元:老百姓经济收入的增加,促进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特别是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大众审美活动和美育活动在今天非常普遍。比如出境旅游。都说中国人有钱,出国购物,但这只是一方面。很多人选择去一些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旅游,这些地方蕴含着很多美学元素,包括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旅游业只是一个例子,还有每年一度的艺术节、电影节、戏剧节等。活动非常频繁,涉及范围也很广。现在的中国人眼界开阔了很多,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如今,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我看来,《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有很多内容是属于审美层面的,因为审美活动不仅是生活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生活实践,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因素。

文汇报:你觉得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词来形容现在的“审美热潮”合适吗?

朱立元:“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是本世纪初从国外译介过来的,由费瑟斯通、韦尔施等人提出,国内一些新锐学者加以介绍和发展。一开始我也不太认同这一点,因为我觉得当时的国情不适合这么概括,而且中国的一些学者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也不完整。西方的背景和中国不同,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当底层普通人还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一些学者却把茶馆、咖啡馆、健身房、街心花园等等一系列高端消费纳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我是不赞成的。虽然一开始我对此持批判态度,但也觉得这些新锐学者有着敏锐的先见之明,因为他们强调人的感性生活,主张生活不要过于理性、僵化和雷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整个国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来看,当今中国的日常审美生活虽然不能说已经完全实现,但我感觉已经在加速趋同、覆盖范围更广的跑道上了。这种现实的变化是非常深刻的,需要我们理论界去关注。所以现在有学者提出,当下的美学应该实行“生活转向”,建构“生活美学”,我是很赞同的。美学理论应该跟上并回应现实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审美才能接地气,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美学也参与了环境美学和生命美学的新潮流。

文汇报:你提出实践本体论美学,如何解读美学的这种“人生转向”?

朱立元:新世纪以来,在当代中国美学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我提出了实践存在主义美学,认为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包括艺术和审美活动。我的本意是希望我们的美学理论能够付诸实践,而不仅仅是理论推导。存在主义美学强调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美”和“美感”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在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我们研究美学,不应该局限于孤立地研究美的固定本质或美感,而应该研究人与世界的动态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实践存在主义美学也符合当下“生活转向”的趋势。实践的概念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物质劳动。况且今天的劳动和过去不一样,很多都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这就意味着会越来越接近人的脑力活动。在美学理论中,“人生转折”的出现是适时的。当代西方美学突破了单纯关注艺术的局限,开始关注自然和生命关注,掀起了“环境美学”和“生命美学”的新潮流,中国当代美学界也参与了这一进程,或者说呼应了这一新潮流。

文汇报:实用主义美学的领军人物舒斯特曼曾提到,实用主义传统作为生活美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与中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同构性。你怎么想呢?

朱立元:我不太赞同他的“同构性”的观点。从我和他的交流来看,他非常热爱中国,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但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距,他还是雾里看花,毕竟隔了一层。说到“同构”,他急于找到一些共性,但我觉得还是有争议的。然而,这是一个好现象。从他愿意接受中国的影响来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生命力的。当然,我们不能夸大这种影响。不过我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变强,这种势头在未来会逐渐增强。

但是,中西美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当然是存在的。我现在欣赏的是从“文明互鉴”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学者批评中国文论“失语”,但我始终不以为然。近百年来,中国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美学传统,这是在古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的结果。这个过程与借鉴西方美学密不可分,几乎同步,但仅仅把这个过程说成是借鉴西方是片面的。当时,朱光潜等人虽然提出了“西学东渐”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解释的对象和目的却是中国。他们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他们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西方解读中国”。放在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这些都是文明互鉴过程中的方式。

审美的概念很容易被消费主义绑架,值得我们警惕。

《文汇报》:美学的同时

朱立元:过去美学界有这样一种批判的声音,认为生活美学的“关注”点过于现实,意味着美学在走下坡路。我不同意。我相信,生命美学的理论建构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但是,过于具体琐碎的消费生活并不适合美学的范畴。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审美泛化现象。一切都很美标签。比如我们经常谈到的化妆品美学,家居装修美学,商品营销美学,甚至所谓的马桶美学,等等。其实真的不是审美的问题。这种对审美的泛化至今依然存在,特别是集中于物质主义、消遣娱乐、感官享受、生活技能的纯消费活动(如购物)都被不加分析地纳入审美活动,被视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表现。正如鲍德里亚所说,“我们处在一个被消费控制的整体生活中”,“艺术和娱乐与日常生活混在一起”,“商业活力和美感”混在一起。

文汇报:“生活美学”这个概念本身正在被消费,成为一种商品标签。

朱立元:对,也提醒我们需要警惕。审美的概念很容易被消费主义绑架。今天建构生活美学,也要保留这种形而上的一面,要有哲学基础。不要把它变成纯粹消费主义的噱头,只是做一些消费层面的审美解释或者审美分析。我很赞同蒋孔阳先生在批评美学泛化时所说的话,“美学应该保持哲学的品格”。一方面,美学应该走向实践,走向大众,走出美学家的课堂;另一方面,也不能归结为一个完全实用的东西。美学仍然需要保持它的哲学和理论品格。既要提倡感性生活,又不能将其扼杀在僵化的理性中。但也要注意提高它的水平。如果只停留在较低的层次,那就不美观,不美观。

要从整体上把握美育的内涵,就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一个方面。

文汇报:美育是美学走向生活实践的重要环节。今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以“市民美育在行动”为主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把握美育的内涵?

朱立元:美育的内涵非常丰富。不要缩小范围。我们应该把美育理解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蒋孔阳先生在1984年写了一篇关于美育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娱乐教育”。他谈到通过娱乐教育重视娱乐生活,培养人们对娱乐生活的审美情趣,引导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是我们今天经常忽略的。

目前人们对美育的本质和内涵还没有完全理解,进一步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培养方法片面。比如很多老师和家长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不仅夸大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限制了美育深远的理想目标。审美教育不等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等于艺术技能的训练。这个问题的误区也暴露在中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中。这两年我被聘为教育部教材委员会专家,分在了美术组。我发现很多写书的老师在一些艺术门类讲的很好,但是综合艺术素养不够,教材的局限性更大。这些问题在大学也是存在的。各类艺术教育课程不应仅仅停留在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而应以审美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精心设计和实施。

文汇报:还有一种说法是美育等于人格教育。你怎么想呢?

朱立元:我们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人格教育在范围和内涵上都大于美育,人格教育的重点是德育。把美育完全归结为人格教育,就把美育沦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和附庸。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它鼓励人们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提高生活情趣,培养崇高的人生目标,是道德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还有一种狭义的说法是“美育就是情感教育”。诚然,美育必须通过情感来实施,但美育所激发的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是认知、评价等理性因素与想象等情感因素和谐发展的整体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愉悦。

因此,要正确把握美育的内涵,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功能,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一个方面。值得庆幸的是,加强美育已经成为中国的国策。希望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都能有这样的整体观,把青少年的美育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汇报记者陈瑜采访)

[责任编辑:秦超]

相关阅读

  • 伦敦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系首位连任西方国家首都市长的穆斯林
  • 国潮品牌现状(国潮才是主流)
  • 美学黑格尔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sports/56564.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8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