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过犹不及:论《查理周刊》事件

jason2021-09-30 03:36:1779324

太多还不够:关于《查理周刊》事件。

Sunruoyi

(稻川技术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太多还不够”《论语先进》中,“子贡问”老师和生意哪个好?孔子说:“老师太好了,生意却不如。”说:“可是老师越是?孔子说:“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张子和夏紫哪个更明智?孔子回答说:“张子走得太远了,夏紫走得不够。子贡又问:“张子更聪明吗?孔子说:“做得太多,就像做得不够。不合适。」

儒家并不提倡特定的宗教信仰,而是把仁作为人生实践的核心价值,以宽厚、宽容、谦卑的态度教育人。儒家也强调要以“中庸”待人,称之为极明中庸。中庸之道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平和的认知和态度。也许正是这种不偏不倚、宽容谦逊的观念的培养和教导,中国人总是喜欢和谐圆满的结局和氛围,这似乎降低了他们表达和欣赏黑色幽默的能力。然而,总的来说,这种态度不仅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共存和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且稀释了信仰差异带来的冲突和战争。确实是中华文化在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光辉篇章。

现代西方文化中的道德修养教育主要来自两个传统:基督教信仰和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在经历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圣经批判运动和唯物主义质疑之后,基督教信仰在社会中失去了话语主导地位。在失去对超自然神灵的敬仰和信仰后,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言论自由的尺度?面对不同文化的共存,我们应该有多宽容?

一神论与宗教世俗化。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成为统治西方世界的唯一力量。法兰克人、布根迪人、扬格鲁撒克逊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等蛮族在教会的教化下,逐渐摆脱了原有的蛮族精神。因此,它开启了一个“基督教共和国”(476-)时代,统一了信仰、知识和权力,并以基督教的等级组织为基础。

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虽然背离了单一民族宗教的狭隘视野,自称是各民族都可以信仰的普世宗教,但也继承了犹太教一神论信仰的特点。基督的真神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人是由他创造的,是他忠诚的仆人。相传,耶稣在复活后升天前对门徒说;“到全世界去,向所有的生物宣扬福音。信而要受浸的,必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因此,作为一神教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一样,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另一方面,基督教会的等级组织是一个极其封闭和高度集中的统治体系。在千年统治期间,为了确保其宗教和政治合法性,它面对“异端”教派或改革的呼声,每一次都被铁血摧毁。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封建的静态农业社会。自14世纪以来,随着商业和城市的复兴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启蒙,不同的野蛮人逐渐在各自的地区发展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王国”。比如法兰克人的“开普王朝”、哥特人的“哈布斯堡王朝”、杨格鲁撒克逊人的“都铎王朝”等。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保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各个朝代的国王不仅埋下了与基督教教会政治和宗教冲突的火种,而且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1483-1546)的推进和成功提供了庇护和支持。

自路德开始宗教改革(1517-1648年)以来,许多新的教派,如加尔文派(),茨温利派(),长老会()和英格兰教会(安-),出现在西欧各地,统称为基督教新教()。以罗马教会为主,通称天主教的罗马天主教会,一般称为“旧教会”。新老信徒都坚信自己信仰的神圣性、独特性和绝对性,这使得他们很难相互兼容。因此,在百年的宗教战争中,两个朝代和人民之间不断爆发极其残酷、血腥和恐怖的大屠杀。

宗教信仰是为了丰富灵性,引导其向善,使人身心得到安宁。然而,宗教战争见证了人们观念和认知的偏差和坚持,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648年,欧洲结束了长达30年的宗教战争,参与国互相签订了《威西伐利亚合约》。该公约原则上有两个重要含义:第一,从政治上讲,神圣罗马帝国的各个国家都取得了独立和平等的地位,象征着主权和独立国家的诞生,为未来的国际体系奠定了基础。2.就宗教而言,每个国家都享有皈依宗教信仰的自由;欧洲人也在血洗的过程中认识到宽容和尊重不同信仰的重要性。

所以,现代西方文化中的宽容并不是来源于其信仰传统的既有本质,而是通过战争的残酷而得到的教训,这是很难知道的!

另一方面,容忍不同基督教教派的信仰逐渐成为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种文化教育。然而,这与接触不同文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基督教徒发动的十字军东征(1095-1270年)正是基督教徒为了收复圣地而与异教伊斯兰教进行的战争。这场战斗持续了200多年,先后发动了8次大规模进攻。19世纪,远到中国传教的僧侣也把不信的中国人视为“异教徒”。

经过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欧洲人认为,在自然宇宙之外的人类社会,一定存在类似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自然规律。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相信“理性”的力量,主张宗教宽容,反对教会权威,提出“自然神论”的观点。指出上帝创造了宇宙,但在那之后,他将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有任何影响。同时,他们也否定了“耶稣复活”、“圣灵感应”等神迹。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政府不仅没收了教会财产,还实施了教会国有化措施。由国家出钱,和尚就像公务员。他从属于国家,忠于政府,自然失去了作为上帝代理人的崇高。

教堂和国家。

突、教会国有化到教会与信仰俗世化的延续,其实也是一个去「上帝」与超自然信仰的过程;随着科技与工业的精进,不但近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产物,无形中更宣告了「上帝」的死亡。此后,个人主义、自由、平等与民主等概念,构成了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

《查理周刊》事件面面观

1月7日,两位信仰伊斯兰教的蒙面枪手,袭击位于巴黎总部的漫画杂志《查理周刊》,造成包括四名画家在内12名员工的当场死亡。总统欧兰德(Fran&;)致哀时表示,「法国被击中了心脏」。

据《〈查理周刊〉为什么会惹怒恐怖分子》一文的报导,创立于1970年的《查理周刊》,是一家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型态的杂志社,以刊载讽刺性漫画和恶搞时政文章为主;言词幽默尖锐,喜欢使用粗俗的语汇,在表达态度时不喜欢遮遮掩掩。这本杂志宣称自己偏左的立场,并反独裁、反宗教及反制度性。

自2006年起,该杂志就陆续刊载了一系列亵渎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文章与漫画,引发穆斯林的愤怒。其中又以2012年所引发的事件最为严重;一部名为《无知的穆斯林》影片在youtube流传,激怒了广大的穆斯林,与此同时,《查理周刊》发行一系列嘲弄的漫画以为响应。其中一幅描绘穆罕默德光着身子跪在地上,屁股上画着一颗五角星星,旁白写着「一个新星诞生了」。另一幅画中的穆罕默德则躺在床上,呈现被拍摄的状态,旁白是:「我的屁股,你喜欢我的屁股吗?」

该刊物虽然屡遭黑客的袭击与警告,但始终不改其笔绘风格。主编夏尔伯(StephaneCharbonni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穆罕默德对我来说并不神圣,我是按照法国的法律而非《可兰经》生活」。他甚至坚持:「应该继续嘲弄伊斯兰教,并揭露大众对于伊斯兰教和多元文化虚假的虔诚。」

虽说基督教、两性关系、种族、劳工与政要等国内议题,都是该刊嘲弄的对象,但对真主阿拉与穆斯林的嘲讽,由于涉及不同文化的禁忌,的确引发了言论自由分际的讨论。

言论自由的界线应如何界定?法国政府基于保障言论自由,也明确地限制了煽动种族或宗教仇恨言论的自由。不过,落实到实际执行层面,界线则一直难以明确划定。

问题的关键在于,自由不是应建立在自制且互相接受的基础上吗?一但受挖苦嘲弄的对象不愿接受这个对待时,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警告、表达愤怒之际,基于尊重的立场与宽容的态度,不就该停止行使这自娱娱人又自觉崇高的自由权吗!若不停的在别人的忌讳与伤口上洒盐,报复性的悲剧也就自然难免。

杀人与暴力行为致人于死,当然应受到谴责;但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帜,进行不为当事者接受的挖苦嘲弄,不也会使人痛心疾首,泪流满面吗?看到西方主流媒体痛斥「恐怖主义」暴力,控诉其不民主、不自由的行径之际,不禁想起罗曼罗兰在法国革命期间的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自由和民主只是人所形塑的概念与价值,若是将其意义与作用无限上纲,其实只是为无数个人的独裁造就合理化的空间而已!

在社会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观点下,西方近代文化本就存有高度的优越感。一次大战后,英法强权在割裂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划分国界疆域的过程中,始终以自身的利益作为考虑,不尊重当地不同种族、教派的差异,已为当前中东地区的战乱埋下祸根。二次大战后迄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全力支持以色列建国并彻底牺牲巴勒斯坦人的权益。在面对伊斯兰世界个别组的报复,西方世界动辄以「恐怖主义」称之,却对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暴力视若无睹。阿拉伯人与伊斯兰世界的激愤与仇恨,已然累积200余年;《查理周刊》事件一如「911」事件一样,决不会是最后一件。

要彻底根除类似的祸患,有待西方社会自文化的根源处,进行真实而诚恳地彻底反省,进而大踏步的迈越出虚骄的文化优越感。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将传统颠覆、解构、重组并零碎化,是后现代西方社会时尚创发的泉源之一;但似乎已经丧失了文化原创的爆发与反省力。时至今日,西方学者仍习惯性的以「冲突与对立」视角看待并检视不同文明的发展,这与中国人和谐共生与共存共荣的观点,大异其趣。◆

相关阅读

  • 查理周刊事件
  • 巴黎《查理周刊》究竟画了什么 竟遭遇恐怖袭击
  • 过犹不及:论《查理周刊》事件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sports/17725.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24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