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参考资料》中的波匈事件

jason2021-10-07 01:13:427223

【《参考资料》】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详细报道,是中国共产党了解各方原因、发展和反应的重要信息渠道,也是判断这两起性质不同事件的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对这两起事件,特别是匈牙利事件的反应,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事件是CPSU第20次代表大会后东方集团的重大冲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波匈事件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思路:第一,从国际关系的角度,主要探讨该事件对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影响。其中,前者的研究最为常见。第二,根据一定的史料,回顾事件本身的历史,对事件的参与者进行评论。第三,在东欧社会主义研究中分析了波兰-匈牙利事件。(如胡博:《冷战阴影下的匈牙利事件:大国的应策与互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刘燕顺:《波兰十月风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郭杰:《悲剧与困惑:纳吉与20世纪50年代的匈牙利》,香港国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2007。张月明姜奇:《东欧三十五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近年来,随着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历史档案和中国外交部相关档案的解密,结合活动参与者赫鲁晓夫和纳吉布;imre、Heggers等人的回忆录对国内外波兰、匈牙利事件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著作有:沈志华:《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来自中国的档案文献和内部报道》,《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3期;胡博:《冷战背景下东欧国家曲折发展道路研究以波兰和匈牙利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笔者认为,为了分析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还应该考察当时人们可以获取的数据。事件爆发期间,中共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两个:一个是10月23日至11月1日应苏联邀请赴莫斯科讨论波兰问题的中共代表团(以刘少奇为首)发回的消息,另一个是1955年成立的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部提供的外国新闻汇编。《103010》作为当时我国提炼外国新闻的权威期刊,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材料,成为中国共产党了解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和反应的重要信息渠道。因此,本文拟从《参考资料》事件期间的报道中还原事件的过程,分析中国共产党对事件的反应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1.《参考资料》报告的波兰-匈牙利事件的特点。

003010,俗称大参考,成立于1955年3月1日。它是由新华社在周恩来的指导下监督发行的内部参考刊物,主要刊登外国媒体对中国的详细报道和评论。初版的时候每天都有上午版、中午版和下午版,但60年代改成了上午版和下午版,80年代改成了每天一本书。早期《参考资料》是秘密文件,只能由县级以上官员阅读。它的内容比《参考资料》更广泛、丰富、详细,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必读的日报材料。由于外部封锁,《参考资料》成为中共领导人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

我年轻时就养成了看报的习惯(埃德加;《斯诺抄本》,王恒译,丁小平主编:《参考消息》,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53页。毛泽东对此刊物非常重视。103010一出版,就受到了毛泽东的青睐。不管毛泽东每天工作多忙,他都坚持读书。毛泽东前图书馆馆长许中缘认为,毛泽东把阅读《参考资料》作为了解国际形势和趋势的主要来源,把《参考消息》作为他及时作出重要决策的重要依据。他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评论,并要求党内一些领导同志传阅有关内容。(许中缘:《参考资料》,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2页。)

波兰和匈牙利的事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事件发生期间,美联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媒体派出大量记者,千方百计获取与事件有关的新闻资料。许多报纸也发表了针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文章。003010系统地收集和翻译了上述信息,这些信息被收录在日报上。综合来看,《毛泽东自传》这一时期的精选报道有三个特点。

第一,数量多,报告详细。事件发生后,《参考资料》每天从西方报纸上精选大量新闻报道和评论。在相对紧张的时期,几乎整个时期都充斥着关于波兰和匈牙利局势的新闻报道。11月,随着争夺苏伊士运河权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参考资料》关于波匈局势的关注开始略有削弱,但从未停止,关于匈牙利局势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发展的报道几乎平分秋色。西方媒体对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报道内容详实,包括政府公告、通过当地电台获得的新闻、对事件亲历者的采访、对事件背景和原因的分析等,堪称及时、全面、细致,为深入研究这两起事件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二是紧跟事态发展,根据需要调整内容。有时候,上一期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内容,会在下期跟进,对上一期的报道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在提到《参考资料》时,往往会发现后面的新闻报道比前面的新闻报道信息量更大,有时甚至后面的新闻报道也会否认前面的新闻内容。这些特征也与波兰和匈牙利事件期间的不同信息来源和多变事件相一致。

三是各方意见对质,思想特点更加鲜明。103010的精选稿件一般是从世界各地主要新闻机构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中翻译过来的。由于冷战的特点,西方媒体的新闻稿和评论文章普遍有相对鲜明的观点和立场,相对集中于事件发生时民众的诉求和抗议、反政府势力的行动以及西方国家。

家领导人的回应、各国发生的反苏游行与示威等;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各大通讯社的新闻报道则相对集中于政府方面的公告与通知、本国人民对和平的需求与渴望、本国人民对新政权的拥护、与苏联或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对西方国家煽动行为的指责等。因此,可以从《参考资料》选录的新闻报道中发现壁垒较为清晰的两大话语体系的交锋。

  二、《参考资料》中的波兰十月事件

(1956年的波兰事件包括6月的波兹南事件和10月的十月事件。但收藏《参考资料》最早也最全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只从1956年10月20日第820期起开始收藏;其他高校图书馆,最早的是从1981年左右开始收藏这份刊物。新华社资料室保存的《参考资料》从1962年开始,之前的资料佚失;该社的另一份报纸《参考消息》缺失1956年这一年的资料。国家图书馆也没有收藏《参考资料》这份刊物。因此本文引用的《参考资料》中报道波兰事件的材料,从10月份的十月事件开始。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的报道则截至11月10日《参考资料》第873期。)

波兰十月事件的发生与波兰统一工人党对波兹南事件的深入反思密切相关。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反思中意识到,除了敌对势力的影响外,波兹南事件也暴露了波兰内部的社会矛盾。为了顺应人们要求改革的呼声,波兰统一工人党恢复了哥穆尔卡的党籍并推举他出任党的第一书记。这一动向引起了苏联方面的注意。10月19日,苏联代表团在波兰统一工人党二届八中全会开幕当天到达波兰,双方发生争执并在波兰国内引起人们的抗议,由此引发了波兰十月事件。

  (一)从波兹南事件到改革派上台

1956年6月28日,波兰中西部城市波兹南采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制造厂工人因政府改变工资和福利制度发动罢工和游行示威,并提出了摆脱苏联控制和要求民主等政治诉求。波兰政府采取镇压行动,事件于6月30日平息。

波兹南事件后,以公共会议、游行、示威等方式进行抗议的行动在波兰各地持续出现,国家公诉机关、苏联大使馆、军事部门、监狱等都成为人们攻击的目标。除了经济和政治、社会改革要求外,波兰的民族主义情绪也被激发。人们在集会中高唱民族歌曲,并要求把作为波兰民族象征的白鹰画入国旗和国徽。在民族主义激情中,历史上许多关于苏联与波兰之间的纷争被重新提出,人们要求重新清算苏军制造的卡廷惨案,要求苏联返还于1939年就事实上占领的原波兰东部地区,把俄语教育排出教育体系等。

7月18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七中全会,重新评价了波兹南事件的性质,并正式恢复了哥穆尔卡等人的党籍,改革派力量在党内开始取代保守派势力占据上风。全会后,统一工人党对波兹南事件的发生进行了反思,认为造成波兹南悲剧和整个工人阶级深刻不满的原因,应该在我们自己中间,在党的领导中间和政府中间去寻找(《波兰通讯报道哥穆尔卡在党中央委员会的发言摘要》,《参考资料》第823期(1956年10月23日上午版),第11页。)。八中全会召开时,哥穆尔卡更明确指出:波兹南工人并不是反对人民波兰和社会主义,而是反对坏事,反对歪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行为,把波兹南事件说成是外国特务活动的结果是错误的(《波兰通讯社发表哥穆尔卡在波兰的八中全会上的发言摘要》,《参考资料》第820期(1956年10月20日),第3页。)。对波兹南事件的重新定性不仅有助于正确看待波兰自身存在的问题,赢得人们的支持,也为波兰开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舆论前提和民众支持。

自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以后,波兰对斯大林主义的清算由于波兰的斯大林波莱斯瓦夫&;贝鲁特的过世和改革派的上台而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哥穆尔卡作为波兰统一工人党内主张波兰独立自主地发展社会主义的权威人物,受到了党内外各阶层人民的信任,是一个争议较少的人物。此外,丰富的革命工作背景和四次被捕经历使他性格坚韧、讲究策略,在面对苏联方面的压力时所采取的做法显得有理有力有节,在事件发生期间的表现广受赞誉,被视为人民的英雄与救星。不仅如此,波兰统一工人党也有一个相对团结的党内领导集体,哥穆尔夫的上台得到了当时党的第一书记奥哈布和总理西伦凯维兹等党内革新派的支持。这从十月事件之后《参考资料》刊登的波兰国内各界人士表示支持哥穆尔卡的大量文章与报道中可以看出。例如第820期就曾报道《波兰全国对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会议极为关心各地举行集会对有哥穆尔卡参加的党领导机构表示信任》,824期报道《波兰各界人士集会拥护哥穆尔卡的领导》《哥穆尔卡的发言得到波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等。

  (二)十月事件与苏波关系

10月19日至21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八中全会。全会的主要议题是改组党中央领导层,推举哥穆尔卡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把保守派和亲苏派排除出政治局。苏共中央在全会前夕得知这一情况后,极为担忧,认为波兰正在走上反苏的道路,决定派遣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代表团去波兰,并向各兄弟党中央作了通报。苏联国防部还命令驻扎在波兰及其边境附近的苏军做好军事干涉的准备。(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7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27页。)19日早晨7时,苏联代表团乘机抵达华沙。在机场,赫鲁晓夫与哥穆尔卡等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接着进行的会谈中,苏联代表团被迫同意八中全会如期举行。上午10时,全会正式开幕,在通过了关于增选哥穆尔卡等4人为中央委员的决定后休会,苏波两党继续举行会谈。会谈过程中,波兰方面得到驻波苏军向华沙推进的报告,哥穆尔卡向苏方提出抗议并中止了会谈。在赫鲁晓夫表示退让后,会谈恢复进行,哥穆尔卡再次表示了波兰对于保持同苏联关系的坚决态度。会谈的结果是苏联接受了波兰的保证,也同意不再干预波兰党内事务。20日清晨,苏联代表团离开华沙。21日,八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在目前的政治和经济任务的决议》,并选举哥穆尔卡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对于苏联代表团突然在统一工人党八中全会前夕未经知会的到访苏联代表团的到访对民众来说是未经知会的,但是据哥穆尔卡在1957年1月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会谈中的说法,苏联大使馆在八中全会召开前一天通知波兰统一工人党,他们将在全会开幕当天派出以赫鲁晓夫为团长的代表团到访波兰并希望波兰方面去机场欢迎。波兰方面提议代表团在全会召开后到访的要求被拒绝。由于事态紧急,这一信息事实上仅有党内少数领导知情。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八中全会开幕当天,奥哈布宣布休会决定时也仅仅向中央委员会解释说:苏联同志意外地飞达华沙&;&;(参见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7卷,第5758、32页;尼基塔&;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页。),10月20日的新闻报道指出:工人和职业人员今天早晨的一般情绪是忿慨。他们认为,俄国人恰好在波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到达波兰,是极不聪明的做法。(《南政治报等报道波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开会情况》,《参考资料》第820期,第2页。)但是,不同于人民的反应,哥穆尔卡领导的统一工人党在坚决反对苏联干涉党内事务的同时,也坚决维护波兰与苏联的友谊。在八中全会之后,波兰统一工人党不止一次地提出:波兰的党和所有的劳动人民必须努力加强和苏联的友好关系。(《波兰通讯社发表哥穆尔卡在波兰党的八中全会上的发言摘要》,《参考资料》第820期,第3页。)他(哥穆尔卡引者注)希望保持波兰和苏联之间现有的伟大的和深厚的友谊。(《哥穆尔卡在党中央委员会说决不能让任何人利用民主化来掀起反苏情绪并用来反对人民政权》,《参考资料》第820期,第3页。)我们同苏联的联盟和友谊是以我们两国的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以我们两国的完全的平等,以我们两国人民的完全团结一致为基础的;这种联盟和友谊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政策的基石。(《波兰人民论坛报发表社论正告艾森豪威尔不要干涉波兰内政波兰是同苏联永远在一起的不会受到甜言蜜语的欺骗》,《参考资料》第823期,第3页。)对于同苏联的友谊,我们是同意的,但是友谊必须是平等伙伴之间的友谊。(《波兰统一工人党华沙市委书记说哥穆尔卡已担任党的第一书记》,《参考资料》第820期,第5页。)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友好的批评和明智地解决分歧的基础上。各国都希望有充分的主权和独立,而各国人民都有权独立地管理他们自己的国家。(《华沙电台报道哥穆尔卡在党中央委员会上曾说波兰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必须是平等和独立的》,《参考资料》第821期(1956年10月22日中午版),第4页。)从上述言论中不难发现,波兰统一工人党是在坚持保持与苏联的友谊基础上维护自身的权益,开始寻求更加独立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双边关系,是对苏波关系的一次全新审视。

对于波兰的要求,苏联方面的反应并不积极。这可以从苏波报界的交锋中见到端倪。10月20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其驻波兰记者写的《波兰报纸上的反社会主义言论》的文章,批判一个叫弗洛尔恰克的人在波兰作家协会机关刊物《新文化》上发表的文章,指责波兰报纸上日益出现宣传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论,批评这些人抛弃了假面具,公开地背弃列宁、背弃马克思(《苏联真理报载文:批评波兰报纸的反社会主义言论》,《参考资料》第820期,第10页。)。苏联方面的这篇文章引起了波兰知识界的反弹。21日,波兰《人民论坛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刊载了《人民论坛报》国际部主任兹比亚&;阿尔提莫夫斯基的题为《为了真正的友谊对真理报记者的回答》的针对性文章,指出这篇文章不管在内容和标题中都充满了侮辱的和不真实的解释,不协助改变这些做法,在兄弟人民之间消除斯大林式的做法的痕迹,那么就不能帮助加强友谊(《波人民论坛报载文答复真理报的文章》,《参考资料》第822期(1956年10月22日下午版),第7、8页。)。

  (三)波兰事件的国际反应

波兰事件是东、西方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范围内发生的第一次大动乱,这次动乱同时引起了东、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社会主义国家对波兰事件的反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南斯拉夫的反应。由于苏南冲突,南斯拉夫于1948年被排除出社会主义阵营。波兰事件伊始,南斯拉夫就高度关注事件的动态,贝尔格莱德报纸以大量篇幅报道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八中全会和选举中央委员会的新政治局的情况(《南斯拉夫报纸大量报道波兰党的八中全会情况》,《参考资料》第828期(1956年10月24日下午版),第6页。),并给予高度评价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对波兰事态的发展是完全满意的(《合众社报道南斯拉夫人士对波兰事态发展感到满意》,《参考资料》第824期(1956年10月23日中午版),第11页。)。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也逐步加强。二是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应。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八中全会召开前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十分谨慎。一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合众社10月22日的一篇报道写到,东德共产党人今天晚上从东柏林的报摊和邮政局没收了第一个刊登哥穆尔卡讲话消息的东区报纸柏林日报晚刊。(《传民主东德收回刊有哥穆尔卡发言的报纸》,《参考资料》第825期(1956年10月23日下午版),第4页。)共产党东德星期二拼命扣押和阻止传播关

相关阅读

  • 1956波匈事件 1956年
  • 波匈事件的中国版
  • 《参考资料》中的波匈事件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news/19723.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