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食品安全问题事件

jason2021-08-15 05:28:209885

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即将开始。去年央视315晚会爆料,店内脏乱无牌,两只活虫被奶粉吃掉。营养师揭秘假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火锅,看看清水是如何在几秒钟内变成浓汤的。边肖整理了多年来在3.15晚会上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这些事件似乎仍然令人震惊。详情如下:

历年3月15日食品安全事件

营养学家揭秘假火锅,看看清水如何在几秒钟内变成浓汤

一位营养师向媒体透露了火锅行业的黑暗内幕。一些无良商家利用火锅底料作为回收底料,甚至添加一些添加剂,以使锅底香浓。

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猪骨汤调味料,再加入盐、味精、葱、姜、蒜、胡椒粉等调味料20秒,会变成一锅肉汤;找一个锅,加入清水、盐、味精、焦糖色素、大豆蛋白、牛肉粉、高弹元素做成药丸,这样做出来的牛肉丸没有牛肉;其实不仅锅底和肉丸可以造假,羊肉、鸭血、鱿鱼也可以造假。

315晚会被曝饿了,店无牌又脏

在315晚会上,有人指出,饿了么网站上展示的平台多家实体店与点餐平台上的照片不符,据调查,平台上的菜品和店面明亮美观,但实体店杂乱狭窄,餐厅的厨师甚至直接用牙齿咬加工好的食材。此外,还有大量饥饿的网商没有营业执照或卫生许可证。

闵行查获假冒茅台794瓶,总案值近百万元

3月14日,闵行公安分局破获一起销售假冒茅台酒案,查获各类茅台酒794瓶,总案值近百万元。逮捕犯罪嫌疑人余某。这些30年的精装茅台,每瓶批发价在8000元左右,而假酒的进价只有500多;1公斤53度飞天茅台,批发价在800元以上,假酒进价只有500。造假者改头换面,走私到上海。

奶粉里吃了两只活虫,厂家拒绝赔偿

青岛的朱先生一直在为孩子购买海外购买的进口奶粉。前不久,他在附近的超市给孩子买了几罐奶粉。结果他喝第三罐的时候,奶粉里有异物。更可怕的是这东西还会动。朱先生以为他看了,用勺子翻了一下,又出现了一只活的昆虫.

伏羲过期肉一审两家公司被罚240万元

2016年2月1日,上海法院对上海福喜肉品案涉及的两家公司公开宣判一审判决,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罚金240万元,涉案人员全部被判处有期徒刑。

雅培和北美卷入了假奶粉事件

4月6日,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披露了1.7万罐假奶粉流入市场的案件进展,显示除了之前披露的雅培奶粉外,本土品牌北门美也受到了影响。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言人介绍,该案是犯罪分子通过购买廉价奶粉、包装变形奶粉加工罐装假奶粉的案件。

吉林抽检:6批次鸡肉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

吉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的食品抽检不合格产品信息中,有6批次鸡肉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

药物鱼肝油问题

明明是药,鱼肝油却成了婴幼儿常见的食物!浙江、广东和山东的生产经营者透露,他们通过抓边和套用标准逃避监管,非法生产婴儿食品。有些生产者甚至知道自己产品的含量已经超标,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儿童正常摄入量标准

杭州广汽贸易公司销售过期进口食品原料

撕掉标签,更换包装,用清洗液擦拭,刮除w

2012年11月,有媒体报道,山西苏海集团向肯德基供应45天方便鸡,喂食的饲料可毒杀苍蝇。据记者调查,国内肯德基、迪科等快餐连锁店使用的白鸡从养殖到屠宰都存在风险控制隐患。此外,大型快餐连锁的供应商每5000只鸡有3-4只鸡的抽检概率,甚至低至2只,这也对用药周期贯穿45天养殖周期的白鸡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挑战。

陈君石院士全面剖析解读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确实是一个公共话题,但也是一个专业领域,涉及食品科学、监管体系、企业管理、行业地位,其中每一项都具有高度专业性。对于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来看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是怎么说的。

食品安全能否实现零风险?

答:不可能。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如果我们什么都做,甚至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我们可能会面临风险,更不用说“吃饭”了。更不用说复杂的客观环境(空气、土壤、微生物等)。)时时刻刻面对着人类和他们的食物,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即使属于主观能动性,也存在偶发事件、人力范围不可及、运营成本问题。零风险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无论是自己种植还是大规模种植,无论是初级农产品还是深加工,无论是谁生产,谁监管,都没有零风险。没有零风险,我们仍然要种植、生产和消费。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是美食家,不能不吃。

因此,粮食生产不是承诺零风险,而是将风险尽可能降低到可控范围。

不合格的食品是有害食品,对吗?

答:不一定。一个产品被判定为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标签问题、超过保质期、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等等。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可能只是风味差,可能没有危害;至于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质量,由于标准的制定一般会留下“安全边际”,只能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会造成健康问题的“风险”,但并不是绝对致病。比如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含有细菌的饺子就是不合格食品,但考虑到当时国家标准过于严格,煮饺子可以杀死那些病菌,这样的“不合格产品”基本没问题。至于媒体报道的不合格食品,不要马上判断是否有害或恐慌。

含有有害物质的食品是“有毒食品”吗?

答:不一定。科学松鼠会的作者常说“谈害无剂量就是耍流氓”,也就是说,是否发生危害取决于物质的剂量。所谓的致病物质(包括“致癌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不是说食物中的某种物质会引起某种疾病。考虑其剂量和致病条件是最基本的常识。你可能会说,也许一两次不会致病,但谁能保证长期食用不会致病呢?(长期食用可能致病是媒体最常用的一句话。)——确实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制定标准,这个标准一般会考虑“长期消费”的问题(包括照顾老人、小孩等特殊人群),所以一般不用担心不超过标准规定的限值,也不用戴上有毒食品的帽子。

超标的产品一定是有害的,对吧?

答:应该说大多数时候都是这样,但不能绝对化。这需要对标准的制定有基本的了解。当然,制定标准的初衷是为了合理有效地控制食品中的危害,保护健康。然而,当这种控制被表达为文本时,唯一能被大家接受的是,它是执法的基础。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地位等同于法律,所以违反国家标准的产品肯定是不合格产品,企业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可能的召回、对消费者的赔偿以及监管部门的处罚。

致癌物可能致癌吗?长期食用可能致癌?

答:可能致癌物是“可能”致癌物。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分类标准,1类致癌,2A类可能致癌(动物实验发现致癌性证据充分,虽然对人体有理论致癌性,但实验证据有限),2B类可能致癌(对人体致癌性证据有限,动物实验发现致癌性证据不充分;对人体致癌性证据不足,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在某些情况下,对人和动物致癌性的证据有限,但有相关的机理分析提供证明。很明显,致癌性和致癌性肯定是有区别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之前的米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在香港的原报道中是“可能致癌”的,在一些媒体和网络中变成了“致癌物”;苏丹红也可能致癌。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致癌物”的印象?如果“可能致癌物”可以简单地称为“致癌物”,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微博:国际癌症研究所分析了800多种化合物,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有致癌性。如果不考虑剂量,排除所有含有这些化合物的食物,还能吃什么?你不喝咖啡,白兰地和清酒,泡菜甚至太阳?

是否致癌或可能致癌,与剂量有关,因为致癌或可能致癌的结论,原本是按照一定条件下的一定剂量来检验的。比如大家都听说过“手机可能致癌”(属于2B级),其中一个研究对象是平均使用手机超过10年,每天通话超过30分钟的人。吸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这意味着要长期吸烟时间,对于食物也是如此。

在媒体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是“长期消费可能致癌”,这类似于“长期走在路上可能会被车撞”。这个句型的意思可能是“十万分之一的人如果连续几十年每天吃大量的食物,就会患上某种癌症”,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查查可靠的数据,然后看看是否值得冒险吃一些这种东西。

以前的食物安全吗?

答:这个问题类似于问“以前交通安全吗?”。现代食品更加丰富,流通更加广泛。在这个庞大的基数上,无论概率有多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数量都急剧增加。此外,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了,媒体的曝光率也增加了,所以可以看到的食品安全事件肯定更多。然而,即使从绝对的角度来看,前者的食物也不一定更安全。网易曾经做过一个专题叫“谁说改革开放前的食物靠谱”。从我们日常吃得最多的米饭、蔬菜、茶和酱油来看,“以前的”不一定更安全。当时的陈米比现在多,发霉的食物也不舍得扔掉。很多人

以为那时候农村的蔬菜就更“绿色”,有一部分当然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的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还很少,但那时候使用高毒农药(敌敌畏、66粉之类现在已经禁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其实是不太顾得上食品安全的。以前的冰棍里多放点糖精色素,那叫有滋有味,现在多放点色素,叫做乱添加。冰棍外面用层薄纸片包着,管它什么食品安全。大家也不会想回到那个贫乏的年代了,好比大家都说路上太堵,也没听谁说想回到那个一上午只见到两辆东风货车的年代。

能不能别放添加剂?

答:如果从绝对安全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不吃任何添加剂为好,但为什么还是要放添加剂呢,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有好处:可以吃到更丰富、更便利的食品。就像坐飞机,每年都有飞机失事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要坐,因为觉得好处大于风险。所以,食品添加剂的关键就在于评估其风险,制定出一个“限量值”,让人在按照规定食用的情况下,好处能远远超出风险。

如果你觉得这些风险评估是不可信的,或者你没兴趣去了解它是防腐还是增香增色,那么你也可以别买,现在食品添加剂都在标签上写着(不能说所有食品都如实标注了,但大部分食品都标注了),那么只要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不选择含有添加剂的食品,不仅生产添加剂的厂要倒一大半,连食品企业也要关门一半。但是,如果你说你不想看标签,只希望厂家“自觉”地不要添加,同时你还想获取丰富、便利的食品,那么真做不到!世界上没有纯粹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风险的事。

现在的“砖家”还能信吗?

答:大家很不满意,在食品安全事件出来后,似乎总有专家出来辟谣,这专家的动机很值得怀疑。我也承认,确实会有一些专家为企业、利益集团说话。不过,我觉得这种现象更常见:某篇食品安全报道出来,如果里面有专家说这东西有什么危害,大家一般是不会怀疑这个专家说错了的(有些报道甚至用“据专家称”这样的表达,连专家名字都没有),但如果过几天,有专家胆敢说这东西危害不大,那肯定是“伪专家”。但如果这个伪专家某天在另一件事上说了某东西有危害,这时候他的言论又是可信了的。所以,我觉得不是专家可不可信的问题,而是你只想听你愿意听的东西,其实你自己就是专家。

对于专家的观点可不可信,要看具体情况,我的方法是,任何一件事出来,都尽可能听听两方面的声音,自己找一些可靠的资料,然后自己判断。

“我才不需要了解这么多,只要企业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就行!”

答: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活动中,发现有不少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关键在于企业。了解一些食品安全知识的好处其实不用多说,那么,消费者增长食品安全知识跟促进企业食品安全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因为消费者有最重要的选择权。企业生产食品,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而“安全的食品”跟成本有直接的关系,好的原料、设备、人力、检测等都关乎成本。事实上,有很多微利行业,就是因为低价恶性竞争导致一些企业偷工减料,最后生产出不安全的食品。

消费者了解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后,其消费就会变得更理性,包括有意地回避食品安全风险更高的食品、愿意为安全食品提供相应的购买力。同时,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后,消费者还可以成为更好的“监督者”。

我们该关注什么样的食品安全?

答:事实上,我们的媒体、舆论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一些根本算不上事的事了。从业内来看,食源性疾病才是当今食品安全的头号敌人,其次是化学性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残药残、天然毒素),排到后面的才是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病原物质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发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等。其中,食源性疾病中98.5%是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其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全世界公认的头号难题。卫生部每年收到的食物中毒报告在600-800起,死亡上百例,而事实上还有一大半的没有报上来(漏报)。

可以说,食物中毒的杀伤力不是其它的食品安全问题所能比的,这才是食品安全风险最高的区域,不管是媒体,还是公众,都应该多传播这方面的知识,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相关阅读

  • 漏油事件,大连真是个悲剧!
  • 抖音66万奔驰漏油是什么梗 事件始末出处视频
  • 食品安全问题事件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ent/4563.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5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