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供给规律说明

jason2021-10-19 06:46:247174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开创性、全局性、长期性重大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和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也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003010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充分理解和把握。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十三五”伊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低迷,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利润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概率上升。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有阶段性和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供需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刺激需求很难解决结构性矛盾,必须从供给侧多下功夫。在全面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把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工作的主线,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改革促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重点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培育新增长动力、形成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为什么、什么、如何改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问题,明确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要方向、本质属性、战略战术、主要任务、主要原则和途径。它们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理论创新和重大创新发展,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供给侧结构改革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有本质区别。它强调供给与关注需求并重,突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重生产关系的改善。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着眼当下,立足长远。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中国的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求,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标。

经过努力,“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目标实现,一批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得到清理,重点行业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结构性去杠杆化稳步推进。制度交易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降低。在关键领域弥补不足的努力有所增加。重大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方针。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四五”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既有供给方面的,也有需求方面的,但主要矛盾仍在供给方面。我们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调整。如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面临逆流,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全球市场有效需求萎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经贸摩擦不断加剧。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调整和重塑,部分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以较低的要素成本向发展中国家迁移。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的位置,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以更高的质量提供产品和服务,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在国内,中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关键供给规律说明时期。其持续发展有诸多优势和条件,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阶段性问题重叠的困难和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三大失衡”尚未根本解决,新的供需结构性问题仍在出现。总体来看,我国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供给体系质量不高,高端供给的不足明显,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较为突出,创新能力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给两者都带来了影响和冲击

内在机理和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十四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这一经济运行主要矛盾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及工作着力点就不能变。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消费结构正在优化升级,拥有超大规模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的潜力很大。巨大的内需规模和需求结构的加快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只要把这个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形成拉动经济发展持久而强劲的动力。但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充分发挥不会自然而然达到,必须依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十四五”时期,要根据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管总的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一是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继续推进“破、立、降”,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淘汰关停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方面不达标的企业,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发展腾出空间。落实和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有效减轻企业负担。着眼于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二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把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保持住、提上去,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发展更多优质企业。加快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步伐,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形成更具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金融体系供给结构,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财政政策要更好发挥推进结构调整的优势和作用,货币政策要营造稳健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更有效服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1日07版)

“五个根本”是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统筹国内国际形势、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这次会议把这种“规律性认识”概括为“五个根本”,强调要落实到2021年经济工作中。从理论和逻辑上讲,这“五个基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

对经济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来源于丰富的实践。

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什么是经济现象?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外在形式或一系列事件。毫无疑问,在社会经济现象的各种联系中,既有外在的非本质联系,也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当我们总结和概括这些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和本质联系时,它就构成了经济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一旦掌握了规律,就能更好地利用物质世界本身。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三次工业革命和四次工业革命,都是建立在我们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上,从而更好地改造世界。经济法也是如此。一旦人们掌握了经济规律,他们就能更好地创造和分享财富。从经济现象来看,2020年中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GDP为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6.8%。毫无疑问,这一数据已经超出了社会和市场的预期,滑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也说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次事件的负面影响,包括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此后,中国经济缓慢而强劲地复苏。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6.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4.9%,增速比二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整体经济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0.7%。累计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并不容易。可以预见,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同时,2020年经济工作面临的外部条件、挑战和困难也将不断积累。可以看到,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对中国经济工作提出严峻挑战。

此外,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深入发展,国际力量深刻调整。基于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曲折的经济实践,党中央从这些经济现象和实践中提炼出普遍的本质联系和认识,并将其归纳为经济规律,对指导今后的经济工作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党中央对严峻挑战下经济工作规律性的认识。

中国的经济实践波澜壮阔,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如何理解和总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最权威的答案。会议充分肯定了一年来来之不易的成绩,高度评价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的历史成就

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我们可以称之为“五个根本”,解释如下。

党中央的权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危难时刻的根本依靠。历史告诉我们,面对重大的历史关头和巨大的考验,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和行动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办好中国的关键在党。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的经济任务,正是因为有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经济才能一枝独秀。中国共产党坚持政治信仰的高度统一、组织制度的高度严密、实践活动的高度一致、纪律约束的高度自觉、维护核心的高度坚定,强化落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促使中国在经济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取得决定性胜利。

制度优势是形成克服困难的强大力量的根本保证。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是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两个“轮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专题研究和部署。面对困难的经济形势,各级领导干部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发挥了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着力固本培优、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确保了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人民至上是做出正确选择的根本前提。只要始终把人放在心中,始终把人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确定最优路径,依靠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障碍。无论是发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还是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了“为民生谋更多利,为民生解更多忧”。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党中央以坚定的勇气和决心,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予以确保。

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20年前三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环境,各地区、各部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地推动了生产生活恢复。

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和抓好经济工作中创造出大机遇。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困难与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研判形势与任务,分析评估危局困境的根源、形式、态势和可预见的后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及时捕捉和发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要害,果断制定有效应对的大政方针与有力举措。这在经济工作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总体上看,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由降转升,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走出经济“泥潭”。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0年的经济工作,我们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也充分证明,科技创新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根本之策,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灾难面前,就会显得无能为力。同时,美国等国家对华为、中兴等企业的遏制和打压,也告诫我们: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基本原则,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确保产业链供给链稳定。

“五个根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为我们有力有序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南。

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次会议对该思想的核心内涵作出了初步的概括,即: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仔细研究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工作“五个根本”的规律性认识,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概括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概括,完全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两者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和贯通性,都强调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都强调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坚持新发展理念,都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等。

展望2021年的经济工作,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实践中自觉顺应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坚持“五个根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勇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聚精会神办好自己的事,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相关阅读

  • 厦门初二女生洗澡时触电 昏迷26天急需帮助
  • 广州5名女生浴室被藏摄像头 洗澡 上厕所等已录视频上百条
  • 供给规律说明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ent/23555.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4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