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历史上的泉州港为何长盛不衰?

jason2021-08-19 05:24:3975623

对外开放,海上贸易蓬勃发展

宋元时期持续的开放政策是泉州港繁荣的重要原因。北宋元佑二年,泉州设立福建通商司,标志着泉州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宋徽宗即位后,解除了与“韩、日、大食诸藩”的贸易禁令,批准在泉州实施一系列对外贸易优惠政策。元朝因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是中世纪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泉州进入外贸黄金时代。元朝14年(1277年),元政府首先批准重建泉州轮船公司。在元朝各地的船公司时有被砍的时候,泉州船公司始终没有搬迁,这说明元朝政府非常重视泉州的地位。元朝政府鼓励地方官“通洋、兴洋”,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招揽活动,使泉州港在南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梯航”、“洋商云集”的世界级港口。

如果说北宋时期泉州港的对外贸易还不如广州港,那么从南宋到元朝的200多年间,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已经超过了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意大利旅行家凯尔波洛在《游记》中感慨地写道:“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真的很难想象会有大批商人聚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如山。”他将泉州港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亚历山大港进行了比较。另一位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考察泉州,亲眼看到泉州港是一个“天然良港”。他写道:“如果你从其他地方看,它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不是空的。”几年前发现的意大利犹太商人雅各布安科纳(Jacob D 'Ancona)的手稿,记录了元代泉州港的繁华景观,并称之为“光明之城”

当时的泉州港确实是世界上的一个大港口。到了元代,泉州的对外贸易国家和地区由南宋的58个增加到98个。这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南洋群岛、印支半岛和东亚,甚至远至非洲东北海岸,其中以阿拉伯地区最多。今天我们称泉州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大船多、货物吞吐量大、贸易国家多,还有历史文献记载,如赵《诸蕃志》、王大元《岛夷志略》、周志忠《异域记》、《元史》等记载了中国与各个贸易国家的航程距离,大多以泉州港为起点进行计算。泉州港与世界各国的海上交通航线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泉州籍史学家庄教授在《晋江新志》中写道:“这些都是真实的史实,令人佩服蒙古民族的大气魄。真的很像欧洲的古罗马帝国。”过去我们对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满清建立的清朝有偏见,认为他们是外国政权。事实上,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元朝和清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而强大的国家。

国家越强大,对外开放程度越大。宋元政府任用蒲寿卿等洋人掌管泉州的贸易和海关大权,野心很大。泉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门户,也是外国使节进出中国的门户。朝廷在泉州设立“涞源驿站”,作为接待外国使节的专门机构。泉州有成千上万的外国人,他们来这里做生意、旅行、传教或视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泉州定居了很长时间,其中一些人被政府授予了地方官员。他们与泉州人和睦相处,交往友好,有的与泉州人结婚生子。他们住的地方叫饭坊。中国政府和泉州人民尊重他们的习俗,关心

经济发展是对外贸易繁荣的重要物质基础。泉州的开放促进了泉州的经济发展,而泉州的经济发展又促进了泉州港的繁荣。自唐代以来,泉州的制瓷工业相当发达。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生产遍布晋江,品种繁多,造型各异,色泽晶莹,图案精美,在出口商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六年来,宋代瓷器在日本沿海、南洋群岛和印度洋沿岸,甚至在非洲东北部都有频繁的发现。泉州产的丝绸也是出口大宗商品,其中以“春缎”最为出名,质地优良,颜色多样,轻盈耐穿。茶叶、铁器等都是出口产品。据记载,北宋惠宗崇宁四年,泉州巨商李冲赴日通商。他的大船上装载了40头大象、10条生丝、20条白绢、200个瓷碗和100个瓷盘,这是一艘彻头彻尾的丝绸瓷器船。《诸蕃志》和《岛夷志略》记录了当时泉州港出口的九大类、数百种个别产品。

特别要说的是泉州发达的造船业。海洋把大陆分开,人们在海洋上开辟通道把大陆连接起来。海船是往返于这条海峡的主要交通工具。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船从这里出海,通往世界各地的港口,成为沟通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泉州人粗谷贫瘠,虽欲耕无地辟。州南一望无际的大海,每年都有船只在不同的地方建造。”谢璐的《泉南歌》讲述了宋代泉州造船业的情况。周曲飞《岭南代答》一书记载,当时泉州、广州建造的海船“大如广厦,深涉南海,行万里路。”船上有四层甲板,几十个公共和私人房间,“密室”和厕所等。设备非常齐全。《元史》显示,全盛时期泉州港的海船数量一样多。古代泉州航海家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驾着“海桐花船”航行在浩瀚的大海上,走遍了世界各地。如今,在泉州“古船陈列馆”展出的1974年后竹港出土的宋代海船,长24.2米,宽9.15米,三重木板,13个船舱,可承载200多吨。据一些统计,相当于唐代丝绸之路上一支700头骆驼队的总运输量。同样载重量200吨的海船,直到西方20世纪50年代才在葡萄牙问世,比我们落后了500多年。这充分展现了我们泉州人的聪明才智和大气魄,永远值得我们泉州人骄傲。

文化融合,泉州人敢为天下先

宋元时期泉州的繁荣是我们泉州人发挥出来的

造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泉州人包括土生土长的所谓闽越族人,中原的移民以及居住在泉州的外国朋友。

从唐末至有元一代300多年间,泉州经历了两次移民。一次是在唐末五代初的王潮兄弟,他们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数以千计的父老乡亲跟着他们入闽,现在我们泉州的许多族谱的姓氏都说先祖是从光州固始县迁来的,我们的闽南话又称为“河洛话”,据说也是他们从中原带来的。另一次移民是在宋末元初,北方和中原战乱,经济中心南移。南宋都城临安为元军攻破后,中原百姓和赵氏宗室成员纷纷南下,其中有许多人在泉州落户。这两批来自中原的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比如专供统治者享用的瓷窑场,这些官营手工业转移到南方来,对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又据新编《鲤城区志》人事记:南宋绍定元年至六年(1228——1233年)宋南外宗正司宗室男丁人口由初迁(1129年)泉州时的349增至在院1427人,外居887。他们把宫廷中的一些优秀文化带到泉州。比如,泉州的梨园戏就受到宋元杂剧的很大影响。提线木偶形成于宋代,当时南外宗正一些年老的艺师流散民间,促进泉州提线木偶戏艺术的提高和繁荣。中原的文化与我们泉州的本土文化不断地交流,不断地融合。

宋元时期的泉州是国际性的城市,居住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有的“蕃商”还慷慨资助泉州建造城墙、寺院和海船。而且跟随他们而来的优秀文化也和我们泉州的文化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今天的泉州,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外来文化的痕迹和遗风。泉州南音、梨园、高甲、木偶戏中有一种乐器叫唢呐,声调高昂,音色优美,泉州人称之嗳仔,这是从古代波斯传来的乐器。泉州梨园,司鼓人有时跷一足板或两足板压在鼓面的边缘,以控制鼓声音响的强弱,增加场面效果,这也是古代波斯人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泉州的。外来的优秀的文化与泉州的本土文化以及中原文化又不断交流、个断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的独特的泉州文化。

独特的泉州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泉州人,他们勤劳、豪爽、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据新编《鲤城区志》记载:泉州在宋元时期的对外贸易中有两种体制,一是官办贸易,一是民间贸易。民间贸易有两种经营形式:一是独资经营,经营者大都是地方上的富豪,他们自己打造船只,购置货物,招聘纲首(船长)和船员,亲自主持海上贸易。如上面提到的巨商李充自己购置船只,雇用水手,运货到日本贸易;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另一个巨商王元懋聘请吴大为纲首,招38人同舟泛洋,一次贩回价值10万缗的沉香、珍珠和龙脑等。二是合本经营,经营者大都是中小商人。如南宋泉州人林昭庆与同乡共同出资合股经营,兴贩往来海上数十年,最后成为巨富。还有一名叫杨客的泉州人,也是与他人合股从事海上贸易,最后获利致富。一些南迁泉州的宗室贵族也参与外贸活动,他们利用关系,依仗权势,“南外亲子,商于泉者多横。”(何乔远《闽书》卷116)。元代,泉州商人出海贸易的更多,海商被称为“舶户”或“舶商户”。政府鼓励他们招引“蕃商”来泉贸易,州县免除他们的杂役。泉州商人与亚、非各国贸易往来,严守信用、买卖公道,受到交易国人民的欢迎。

泉州人富于创造性,敢为天下先。在宋元时期,他们就积累了海上贸易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经营的方式,他们是我国古代的“资本家”,他们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元末,泉州大饥荒,死者相枕藉。继而发生了内乱迭起,元朝的波斯戍军头目赛甫丁和阿迷里丁以及市舶司提举那兀纳争权夺利达十年之久,泉州城备受蹂躏,惨遭浩劫。之后福建参政陈友定攻破泉州,入城捉拿那兀纳,并大肆杀戮、赶走阿拉伯人,发掘蒲(寿庚)氏冢,泉州城雪上加霜,元气大伤。明初,统治阶级慑于散落在沿海岛屿上的元朝残余势力,颁布百姓不得“私通海外诸国”的禁令,禁止民间使用“番香番货,”“片板不许下海。”宋元时期对外开放的大门封闭了,泉州港日渐衰落。

回顾泉州港兴衰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统一安定则兴、分裂动乱则亡;开放发展则兴、闭关锁国则亡。

作者:施宣圆2002年《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9月18日发表于石狮日报

相关阅读

  • 俄罗斯赤塔僵尸事件
  • 泉州港事件
  • 历史上的泉州港为何长盛不衰?
  •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domestic/5788.html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2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