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考协警“清华博士”臆想在清华读博,网友可以松口气了吗

jason2022-06-02 16:00:03523

文| 徐媛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有“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引发大量关注先是清华大学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随后长沙岳麓区发布通报,称当事人张某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本科毕业。近年,张某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并在多地民营企业求职时谎称学历;今年5月,其网上报名参加岳麓区协警招聘时,再次以“清华大学博士”填报。

用网友的话说,这反转来得猝不及防。新闻刚爆出时,很多网友看到清华博士竟然报考协警这样的基层岗位,着实受惊不小。虽然这几年屡屡有名校学生下沉到基层,但安置他们的岗位有编制、工作相对轻松稳定,待遇优厚。可协警工作强度不小,又是体制内的临时工,待遇一般,上升空间有限,以往高中毕业生就能干得活儿,堂堂的清华博士竟然也愿意屈就,简直不可思议。这不禁让人担忧,难道就业形势严峻到大家都要往体制内挤,连清华博士都没有挑拣的空间?

可以说,“清华博士考协警”的新闻有多大的冲击力,万千网友的内心就有多焦虑,对就业前景就有多迷茫。但大家千算万算,都没想到原来清华博士是假的,是报考人臆想出来的结果,整件事只是一个大乌龙。但事后仔细推想,也不是完全没有痕迹。比如网友指出,在特长一栏,其他候选人填写的是“财务”、“公文写作”、“文职”等,唯独张某填了个“清华大学”,这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合的填写,难道没有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而且,张某出现在岗位审核通过名单公告中,说明其已经完成了报名和资格审查等程序。那在初期的审查过程中,工作人员为何没有查询其真实学历?

有人说,体制内岗位的报考,一般最初不审查真假,只看填写的内容符不符合岗位要求。进入面试环节,才需要对学位学历证书原件进行审查。按这个说法,闹剧的上演,不是工作人员有什么大的疏忽,而是还没有到验明正身这一步。岳麓区称事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不管背后还有没有别的故事,“清华博士是假的”,这一消息已让很多网友放松下来,有人开玩笑说,“幸亏是假的,不然这是要卷上天花板的节奏啊”。

但也有人指出,大家不要高兴得太早,虽然应聘协警岗位的清华博士是假的,但背后的担忧是真的。此言并非杞人忧天。名校生扎堆基层,如果说是几年前还是一个新鲜现象,如今却是潮水的方向。还记得前两年余杭街道办35万高薪聘用清华北大的博士,引发巨大轰动。那时就招致不少质疑,很多认为这些顶尖高校的硕博毕业生学非所用,大材小用,着实可惜。但人们很快发现,这样的质疑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当“理工博士争当社区干事”“北大女博士当城管”“人大硕士生当卷烟厂工人”“名校生争当中小县城老师”这类新闻屡见报端,一再挑战人们的想象时,这不仅仅事关当事人的个人选择,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就业问题从来都是经济问题。当体制外岗位充足,选择机会多,经济回报率高,年轻人更愿意冒险闯荡。可当体制外机会缩减,回报降低,人就会天然寻求安稳。这两年,疫情反复摇摆,经济随之动荡,企业缩编挣扎求存,不少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还未站稳脚跟,就遭受社会的毒打,成为裁员的对象。前不久理想汽车5月份解约校招生,就给很多年轻人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此情此景之下,求稳成为了毕业生们最迫切的需要;考公上岸,是他们对抗不确定性的为数不多的出路。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名校生们自然不能免俗。凭借令人羡慕的高学历和头顶上耀眼的光环,名校生们进入体制有天然的优势。但他们的争相涌入,势必会带来体制内招聘门槛的水涨船高。以前本科学历足以胜任的岗位,调高到研究生以上;一些基层职位,以前二本院校的毕业生还可以搏一搏,现在发现竞争对手来自985、211高校,胜出机会渺茫。

从新闻中我们可以见到,名校学生下沉的地区,以前大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有实力为其提供丰厚的报酬和专业性较强的岗位。现在他们渐渐趋向经济强县,比如浙江丽水遂昌县,今年招聘的24个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绝对多数为硕士、博士。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县市也加入抢人大战,因为提供的待遇足够优渥,也受到了年轻人的竞相追捧,比如广东山区县和平县,今年计划引进82名高学历人才,收到了700多名名校硕博生的报名,其中不乏有海外著名高校的毕业生。

一方面名校生们鱼贯涌入体制内,另一方面各地对名校背景有深刻的偏爱,互相成全之下,体制内的学历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相比体制内有限的编制岗位,名校毕业生的供应源源不断。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北大博士可以放下身段去当城管,清华博士应聘协管又有什么好稀奇的呢?就跟以前人们把考公当退路,现在发现公务员岗位已高攀不起一样,在越来越求稳的趋势下,一些名校生们看不上的基层岗位,说不定转眼成为众人哄抢的香饽饽,趁人少的时候率先进驻,也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所以,这次的清华假博士虽然只是让大家惊讶了一把,但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真实的场景。从个人选择上看,名校生当协管,无可厚非;但从社会结构上看,我们很难气定神闲地面对学非所用、人才错位的安排,将其视为一种常态。这次乌龙事件再次让人省思:我们是不是只能接受这样的现状,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

本文链接:http://www.1516qp.com/domestic/46467.html

网友评论